http://blog.roodo.com/amushi/archives/6654411.html
周星星在他的部落格裡提到《瓦力》中的性別塑造是十分明顯且特別的,伊芙跟瓦力的
外部構造就已經暗喻了性別塑造的存在。但是今天在這裡我想提出另外一個看法,如果從
跨越性別這樣型態的後科幻小說來談談看《瓦力》中的性別塑造,跟其中解構政治,甚至
是烏托邦或是反烏托邦的母題。(當然,不是這部電影的重點,但我們可以從其中看出若
干線索)。以下,我想從《黑暗的左手》這本Ursula LeGuin奠定其文壇地位的科幻小說談
起,然後從這些脈絡中看看解構父權體制的問題,最後到烏托邦上。
《瓦力》中的機器人:瓦力跟伊芙都是以某種程度的二元對立形象呈現,這也是為了
符合一般大眾的觀影心理。周星星的文章裡提到了伊芙的女人味以輕盈、流暢、乾淨來呈
現。而瓦力的稚氣以好奇、天真(本來是模仿)害羞來塑造。然而,我們畢竟不能夠接受
完整的雌雄同體(Androgyny)形象出現。但是從行為上來看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機器人
就是較為中性的呈現。從一開始地球上的大風暴瓦力帶著伊芙回貨車裡避難,後面也安排
了這樣的橋段,就是伊芙噴射出去搶救飄離的瓦力,都可以說是英雄救美的一種變體。我
甚至認為瓦力用的方式是更為「陰性」的避難。而前面沉睡中的伊芙與瓦力的浪漫情節,
可以跟後面的搶救、修復瓦力相對照。在奧圖跟艦長的控制權爭奪戰中,我們看到是伊芙
去救瓦力,後來也是伊芙以牽手這一個反覆的母題來喚醒瓦力,完全可說是睡美人的翻版
。所以我想從《黑暗的左手》這本娥蘇拉.勒瑰恩的這本創立科幻典範的經典來談起,以
下是情節簡介。
以下引用自維基百科:
格森(Gethen),又稱冬星,是一個氣候寒冷、生存嚴苛的行星。格森人乃雙性同體
(Androgyne),平時在生理上並無男女之分,但在每個月一次的卡瑪期(kemmer,意即
發情期)中,會隨機分化為男性化或女性化狀態,事後除非女方懷孕,否則又會再恢復完
全的雙性同體。由於卡瑪期中會變化為何種性別全無規則可循,一個格森人可能既是父親
也是母親,因而形成格森社會的特有型態:其成員並無性別習性。
真力.艾(Genly Ai)是伊庫盟派遣至格森的機動使,目的是和格森星上的各國家締
結平等盟約。伊庫盟的使者向來隻身前往,行事低調,避免讓新接觸的文明產生受到侵略
的疑懼,使者的身分也往往因此受到質疑(來自宇宙的外星人怎會不帶領著星際艦隊、大
張旗鼓地駕臨呢?)。真力首先造訪的卡亥德王國不信任他,在延宕兩年後,真力改而前
往格森星上另一大國奧爾戈,先是受到熱烈歡迎,隨後卻捲入當地的政治衝突之中,淪為
政治犯被關入勞改營中。
然而格森星上仍有相信真力的人。埃斯特梵(Estraven)是前卡亥德首相,曾為了協
助真力,不慎失寵於國王而遭放逐。他逃往奧爾戈後,仍繼續多方協助真力,甚至獨力從
勞改營將他救出。埃斯特梵之所以盡力幫助這位伊庫盟使者,是因為他察覺到格森星的文
明正發展到某種臨界點:即將發生首次國與國之間的大規模戰爭。藉由接觸一個更廣大的
未知世界,或許可讓格森人重新省思自身,不再作無謂的衝突。
格森星人上中性的寫作是非常有趣的,當然,這時勒瑰恩的寫作筆法還不完熟,仍然
會出現「像是地球上的女性」這類的用語。他們的社會並沒有「戰爭」這樣的概念,也許
可以說是作者對於中性社會的一種想像,這種的原型(Archetype)似乎在這樣的社會中
被隱藏,我們從這個星球上沒有「飛行」的概念就可以略知一二,因為他們生活在一個沒
有飛行動物的社會,因此也不存在「男性」、「女性」,所有人都有負責養育、教育、生
產的概念,作者在這裡就解構了傳統的父權社會的概念跟陽具象徵(Phallus),融入古
希臘傳統Ovid的「變形」(Metamorphoses)概念,讓性慾成為短暫的期間,破壞了性慾
作為生命動力的想法。因此可以應證了,如果沒有需要爭奪權力的陽具(Phallus),就
沒有了戰爭。所以除了上位貴族的描寫以外,我們看到的社會是很完美的。即使這個星球
上仍分為傳統的共產跟封建社會的對比,但是從社會底部來看我們可以說是這是烏托邦(
Utopia)的想法。
這樣的烏托邦想法可以跟公理號(Axiom, 又或是規律)上的社會情況相對照。船上
的情況就像是共產社會一樣,但是沒有人需要工作,也沒有人會受苦,因為所有的事情都
由機器人完成。奧圖也像是1984裡的老大哥監督著所有人,艦長就像是傀儡一般。這不就
是我們在反烏托邦三部曲(1984、美麗新世界、我們)裡所恐懼的情況嗎?連老大哥都得
以「新語」來削弱思考的力量,使人類成為功能性(Functional)的工具。但在公理號上
眾人不用思考,只需享樂。Axiom的字源就是古希臘文的Axios「值得」,但真的值得嗎?
所以雖然在船上跟Buy&Large上都極盡所能的諷刺消費文化,當我們看到最後眾人返回地
球時,看到地球的景色時,其實有隱隱帶著烏托邦是不可能實現的這樣的意涵,最後再回
歸到新教精神上—勤勞、奮鬥、救地球。(補充一點上一篇有關人性的討論,同樣的當功
能性跟人性爭鬥時,勒瑰恩同樣表達脫離了人性的計算世界是沒有辦法存在的。)
最後我們再回到《瓦力》的主軸:感情,當我們使用機器人這樣無性別的生物的時候
,不管其塑造的如何,都已經說明了無性之間也是能有愛的。《瓦力》這部電影,至始至
終都是一部關於愛的電影,一種普世的感情,一種終極的救贖。就像勒瑰恩在《黑暗的左
手》中創造了一個禪意的世界一般,埃斯特梵跟艾之間的特殊感情只傳達了:也許性別,
始終不是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