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wtan:當你討論的理工科目由定義組成 應該只會感到無限的空虛 01/13 15:11
→ howtan:重要的還是背後的原理與圖像 那才是一輩子不會忘記的東西 01/13 15:11
→ howtan:換句話說 定義是必要之惡 目的是幫助理解原理而已 01/13 15:14
推 vanila:學科學時定義實在是太重要了 否則將無所適從啊 01/15 13:15
推 a001ou:推 很多人可能對定義沒感覺 但當學問到達一定層級時 定義 02/01 08:49
→ a001ou:尤其是精準的定義 絕對是非常非常中要的 有精準的定義 大家 02/01 08:49
→ a001ou:才有辦法不離題且精確的討論事情 02/01 08:50
可是他是一個工程師啊 :D
你可能會聽過有的老師有"工程師性格"。就表示"工程師"在學術界是不一樣的東西。
這在電影中,不論是課堂上叫大家查兩個單字的定義,或者是偷改人家講稿
都在諷刺一件事情:你真的懂你在學什麼嗎?定義是幫助你懂,還是更不懂?
你知道焓的定義,可是你知道他的意義嗎?
定義與關係式幫助你不用思考就可以學習,下禮拜就可以小考。
可是設計真正的機器的時候,發現設計結果跟設計差好多...
要去尋找答案的時候,把整個定義拆解成概念不重要嗎?
高教育水準的人知道很多定義,高手知道更多定義的由來。
高教育水準的人會用定義解釋,高手不用定義也可以解釋。
很多工程系的大師,相對於他們輝煌的成就,他們更能用淺白的生活例子
來告訴你們正在做什麼。
定義不是不重要,但是沒有重要到學習工程簡化成只學定義。
你看藍丘教定義很簡單,那麼教實際應用的原理很難教,是不是就不教了?
比起花時間拆裝機器,查找定義真的值得在寶貴的大學課堂中佔去你的時間嗎?
科學和工程最大的不同是:工程不是追求精準和正確,工程是追求解決問題
所以用什麼奧步都沒關係,只要能解決就好了XD
你以為藍丘是天才很少見?其實這樣傑出的人在國際社會上很多,也都很耀眼。
科學對工程來說只是一個更快尋找到答案的工具,try and error當然也是
千百年來大部分的工程問題都累積在不斷嘗試出來的經驗
靠著這些經驗,也能有金字塔與萬里長城。
工程精準嗎?到現在都無法精準解出的各種偏微分方程式,就是你坐的飛機和汽車的由來
即使到了今日,各種精密的演算法也只能取得一個逼近的解
對於工程的論文,也都是使用各種數學式去"描述"我們所見的現象
告訴你參數改變可能帶來的趨勢,進而尋求更好的解決辦法
一兩百年來你所見的各種工業革命機械,他的許多設計值
都是建立在經驗式、實驗值、熱力學表格....
靠的是什麼?就是動手去做實驗,作機器,做設計。
是這些工程師建立了輝煌的現代社會
但他們未必都是查找定義、考試的高手
所以看到藍丘我有很深的感受。
很多人說他最後還不是獲得四百項專利的發明家,
還不是賺一大堆錢不然怎麼讓人認同他的成就?現實生活這種人真的能賺錢嗎?
答案其實是肯定的。真正的天才不全部都是曲高和寡最後跑去自殺或出家啦。
你說世界上大多數人還是不能靠興趣吃飯:
你真的沉迷你的興趣嗎?還是只是嗜好而已?
小弟在美國念碩士的時候,還真的看到一些藍丘這種人...
我念的學校算一間小有名氣的私立大學,世界排名約在20-30名之間
這裡鼓吹動手做,獨立思考,創造出好玩又獨特的東西
老師很搞笑,課堂上提出的創意都是令人驚嘆的....惡作劇
設計互動機器人,老師做過假的(遇到人靠腳會閃)椅子,放在活動中心
然後偷偷錄下學生的反應
或者是機器人走過你身邊會跌倒,看你會不會扶他起來
所以學校餐廳出現一個機器人跟你打招呼,並沒有學生會意外。
這些東西也能上SIGGRAPH和HRI這些會議。當然能登大雅之堂。
最後也能成為玩具賣到全世界去。
你很難知道他們比你多聰明。
但他們除了比你努力之外,就是比你有熱情而已。
學校鼓勵學生自己做東西。
在這裡曾度過了一整個學期早上八點到工廠報到,重新溫習車床銑床(大學沒摸幾次)
作板金,導螺桿,自己畫設計圖自己提出概念。
只為了老師出的一個問題,要設計一個全自動的機器解決。
在這之前我一套3D軟體都沒摸熟過。
這些過程要拍成搞笑影片,期末報告要放....
學校基本上鼓勵你把追求工程當作自己的興趣
一定要awesome! 一定要fun! 就像麻省理工有一門課是設計玩具一樣(網路上可以看)
所以我們學校的學生在幫NASA和US Navy設計登月車與機器人
這應該算是厲害的工程師吧XD
影片中的人都超像我研究所的印度同學,看到他們又想到那一段動手做的時光。
現在身為一個工程師,產品研發的壓力,已經讓我沒時間好好動手做研究。
但是保有對解決問題的那種熱忱,其實是在社會上表現優秀的最大原因。
即使在台灣,我的同事念書時也很幸運遇到好老師,讓他們放手去做,解決問題
技職體系的他在台大如魚得水,也做出不少令人驚艷的東西。
感覺電影很誇張嗎?其實真的有這麼樣的人,而且還是幾千個這樣傑出的學生,
就在世界的另外一端發光發熱。
墨守陳規的教育是不是就是最保險,能夠教育出許多足夠謀生的工程師?
還是其實只是大學教授害怕問題,不敢面對,每次檢討就說"我們不是外國,不適合"
實際上又輸那些世界一流大學,而不去想要改變教學方式?
你可能看過一些關於天才的悲劇的新聞,
然後想說,某某某這樣天才的人物,如果出生在美國,就不是這樣子了。
三個傻瓜就在期許未來的印度能轉變成他們崇拜的美國一樣,
鼓勵創新,鼓勵尋求自己的興趣,進而在各領域都有最傑出的人。
而且他有說到重點:你不是追求興趣而已,你還要追求卓越,成功就會跟著來。
我相信很多人埋首於自己工作熱情的同時,也會很認同這樣的看法。
哭喪著臉感覺實驗室每天在操你,或者是享受追求答案的喜悅,
其中的差別大家應該都很能理解,
劇中鼓勵你勇往直前的價值觀,也不值得一些人鑽牛角尖堅持反對這種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