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nathan0200 (nathan)》之銘言:
: 最近上的國片幾乎都看完了
: 總覺得國片真的被吹捧太高了
: 尤其像在電影版最明顯
: 很多外國的好片像是分居風暴,歡迎來到德國 等等
: 但是只要一有國片
: 板上的文章分享幾乎都是國片為主,且內容大同小異...
: 好似在宣傳著這部國片還能看大家趕快進場的訊息
: 挺自家人的原意是好,但如果能拋除掉民粹,單純用電影角度去觀賞或批判
: 台灣電影層次上才會更進步吧,我想
: 商業國片的廣度是有再慢慢提升中
: 不過深度上真的需要加強,新生代的口條,表演方式需要再磨練
: 不然我真的會以為主角只是個會說話的人形看板...
: 近來的國片能感受灑熱血部分但卻靈魂空泛,一離開電影院就完全拋諸腦後,
: 很難在心底起波動,讓人思考或是久久無法從中抽離的內容,對之後的進場欲望降低不少
: 唉,不知道有沒有人感覺跟我一樣。
: 不過還是期待國片能拍出更多元的類型,更高的層次
說到這個我想分享一下,我覺得這是所謂宣傳的問題,
我相信現在整個電影族群有非常多人跟我一樣,
那就是家裡沒有電視,就算有電視也通常沒訊號(只接電視遊樂器),
所以我們最大的廣告接受媒介我相信還是網路。
而所謂的電影的網路宣傳媒體會在哪裡?
可能是youtube、可能是入口網站、可能是影評人的blog。
接下來,會逛youtube首頁的人有幾個人呢?
會主動搜尋youtube預告片的有幾個人呢?
會在沒有廣告的google首頁輸入電影片名的人有幾個呢?
甚至,大家的google reader有幾個所謂影評人的blog?
會在FB搜尋每一次去看電影都會看到的"請到索尼粉絲團按讚!"之類的文字,
然後會去按讚的呢?
最後的最後,這些人有幾個人會在網路寫下推薦、評論、意見?
然後借此發揮所謂的群眾效應、第三者力量來讓你口中的好片得到翻盤的機會?
網路的資源太多,使用者喜好太不相同,加上使用語言以及製作團隊的不同,
網路帶來的效率本來就不高(這裡指的是官方宣傳)。
站在這種立場下,與你使用同一種語言、拍與你貼近故事的團隊,
本來就比較容易取得更大的宣傳效應不是嗎,起碼你可以看的懂整
個製作團隊的故事、運作、主軸,起碼你還可以妄想自己會在百貨
公司遇到陳研希。
所以就官方宣傳而言,你在台灣,看見屬於台灣電影的機會本來就比較高,
而所謂第三者力量更為明顯。第三者力量是我老爸常跟我說的詞,這詞並不
專業,你可以把這詞解釋成推波助瀾,這力量最大的受益者我想是海角七號
,而到了現在,就以市佔率最高的FB來說,我總共有372個FB好朋友,討論"
歡迎來到德國"的人大概只有三個,其中一個是高雄電影圖書館(目前這片正
在此放映)。
這樣子的環境下,看見國片的評論以及心得,
本來就會比看見一些所謂的"好片"來的多啦!
我想表達的事情是,你目前會認為"為什麼大家都只討論當今還算膚淺、少有佳作的
國片環境而不討論啥小拉斯馮提爾深沈的反父權主義呢?"的主要原因,其實都只是
因為你身處的環境以及所謂宣傳的條件。
整個審視下來你有沒有覺得,整個消費市場觀眾大多數的"觀賞預告片"時間,
其實根本就在電影開場前的那幾分鐘,那是一個比起網路、比起任何媒材更令
"電影觀眾"專心的時光。
縱使這時候有人忙著打開滷味包裝、有人開始拿著竹籤戳著雞排(還會插到自己手),
有人會忙著用外套蓋住那穿著短裙的女伴以便自己等一下可以趁黑摸摸美腿,
但不可置疑的是這段時間的確是會看電影的人觀賞預告片的最佳時機,
可這時候螢幕上是什麼?
喔~~超級戰艦麻~痞子英雄麻~什麼?喔對啦!戰馬啦,
然後更多的是什麼?威秀影城新開張啦、門打開阮顧家啦,
導彈脫掉、主權得到麻~
哪裡來的"歡迎來到德國"或是"分居風暴、同居就不給你抱"的預告片能看呢。
這並不是台灣人不會批判電影、並不是台灣人只會拍些青春迷失的同性片子,
而是整個環境對這些議題的放棄與緊抓,說實在的,當我看著一一那個拍後腦
勺的孩子,有時我也會想與其看這幾格底片,我倒不如去看楊承琳親女生XD。
我覺得你應該感到開心才對呀!因為你身處在國片環境正在變動的年代裡,
我身邊很多人拍學生製片、我職場上一直遇到讀完電影之後卻只能去電視台的前輩,
他們這些人的青春時代,誰在跟你討論國片?
PTT最常遇到的討論時常就是"哭么呀!國片有什麼好的,就連老狗變不出新把戲
從十年前就在轉的麥可貝都比那國片永遠只會前進跟後退的軌道來的好"、"自家人支
持自家人當然是很好,可是你們真的不覺得台灣電影還有一段路要走嗎!?"
我不知道你有沒有看台灣影展時期會播放的短片的習慣,我看了幾場這些短片,
我覺得有些台灣年輕人(泛指學生)拍的東西的太令人震撼了,上一屆的台北電
影節有一支短片拍的是一群人決議殺人的故事,討論的是目前很火熱的正義以及
思辨,我覺得非常很好捏,這實在是大有可為。而很久之前有個傢伙拍了ptt的故
事,討論什麼的我其實到現在都還不知道呢,或許這就是所謂的"灑熱血部分但卻
靈魂空泛"的部份吧(大笑)。
接著所謂:
「近來的國片能感受灑熱血部分但卻靈魂空泛,一離開電影院就完全拋諸腦後,
很難在心底起波動,讓人思考或是久久無法從中抽離的內容,對之後的進場欲
望降低不少,唉,不知道有沒有人感覺跟我一樣。」
我非常開心閱讀到你的憂國憂民,我是說真的不是在酸你或是在打你臉,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一個最根本的問題?那就是你真的無法體會所謂"電影
的靈魂"
對一部電影的共鳴我認為是常複雜的結合,當然包含了演技、口條、表演方式甚至
是鏡位走動、鏡頭移動、收音、劇情等,對一部電影的感動我認為是來自於所謂硬
體以及軟體的結合。以我自己來說,我可以從很多影片得到共鳴,但我分辨的出來
為什麼。
我認為電哪吒遭透了,因為我覺得他收音爛死了,可是因為我還真的有自認懷才不
遇的DJ朋友,所以我可以有點共鳴。我認為龍飛鳳舞壞了我對父後七日原班人馬的
期待,因為他影像的片段太凌亂了,可它其實又保有該原班人馬的詼諧逗趣以及比
基尼美女跑愛河之心,什麼共鳴,我連共振都要有了我。
所以,有沒有那個可能,是在於你不認識該電影的題材、不了解該電影的中心思想,
或是你不喜歡該電影的某個環節,所以使你不喜歡整個電影了起來?所謂"靈魂空泛
"本身就是一個空泛的詞了,如果你還不能再這空泛的詞上定義出一個明確的空間來
解釋為什麼你覺得空泛,那說實在的,還真的很靈魂空泛。
台灣電影輸的的確蠻多,如果你有機會走進書局你會發現中文錄影雜誌少的跟鬼一樣,
然後國外電影的技法的確挺厲害,就連器材也都長得跟外星人的武器一樣,所以台灣
目前在整個電影的硬體上確實輸人很多,劇組愛用不會演戲的明星,讓厲害的演員都
必須在劇場發跡或是只能在劇場發揮演技等等的,甚至演戲的人讓你覺得擺根木頭畫
上臉都還比較好看(還超省錢勒)但這些都不應該成為評論"深度"的全部呀!台灣電
影所強調的軟性訴求部分我相信是很獨特而且強大的,而且也是最容易獲得共鳴,這
一點還請大人明察秋毫呀!
另外,歡迎來道德國一片討論的是土耳其人移民德國之後的國家、種族、家庭認同議題,
這個議題在賽德克巴萊劇中的自殺兩兄弟上也出現的相當明顯,甚至在電視劇中的別再
叫我外籍新娘我覺得也都討論過,這個都可以再仔細思考一下。
該不會一定也要拍一片"歡迎來到台北"然後討論那些北上的同胞要在台北
買房還是在屏東買房的故事,這樣才能真的算有深度的國片?(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