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linhsiuwei (不再熱血冷小緯)》之銘言:
: 究竟~~這個曼丁果格鬥是啥?
: 我知道曼丁果是西非的一個黑人部族,
: 但是真的有曼丁果格鬥嗎?
網誌版:http://timeandimage.pixnet.net/blog/post/53334733
實際上,「曼丁果格鬥」的真實性也在美國的電影網站引起不少討論。為了
這個事情,有些記者還很認真的跑去問了耶魯大學的奴隸史研究中心,以及
其他一些大學的歷史系教授。而歷史學家給他們的解答是:至少到目前為止
,這樣的事情找不到任何的文獻證據。另外,出於經濟上的原因,「曼丁果
格鬥」也不太可能成為一種普遍的、甚至存在市場交易的格鬥競賽。
(參見:http://ppt.cc/BPnZ、http://ppt.cc/zzA~)
其實想想還挺有道理的:在19世紀中葉,黑奴對資產階級而言可是相當貴重
的財產。叫黑奴去打架等於是叫兩台藍寶基尼去相撞,這根本就是把錢當冥
紙在燒的行為。而且奴隸並不只是擺在那邊好看的奢侈品,這些人同時也是
農場裡頭最重要的生產力。一個農場主人最初花錢買下黑奴的用意,不外乎
是為了用錢換取他們的勞動,以賺取更多的財富。按理來說,是不太會有人
願意跟自己的生財工具這樣過不去的。
所以啦,黑奴的價值之貴重,是「曼丁果格鬥」不太可能成立的一個主要理
由。如果你還有印象的話,在電影當中,舒茲跟決哥曾經向康迪開了一萬二
的價碼,假裝要向他買下一個擅長打架的黑奴,而康迪被這個天價給嚇了一
跳,就把這對爺們給請到糖果莊園去喝茶了。那麼,普遍來說,一個黑奴的
正常賣價究竟是多少錢呢?
「決殺令」的電影背景設定在1858年,而在1860年,一個成年男性黑奴的普
通價格,差不多是一千八百塊錢左右(這是一個概數,實際可能在美國南方
各地仍有一些落差),一萬二則是這個價的六倍有餘──現在你知道康迪會
這麼驚訝的原因了。我們一定都會想問的問題是,19世紀中葉的美金一千八
百塊錢是個什麼概念?這個數字大概等於現在的多少錢?實際上,這類問題
從來不可能有完美的解答,因為不同經濟環境下的貨幣價值,實在沒有辦法
做精確的對應比較,經濟史學者只能幫我們找一些數據當作依準,來作粗略
的換算。所以,有一本美國經濟史的教科書是這樣計算的:如果我們看的是
消費者物價指數,那麼1860年的一千八百塊,差不多等於2007年的四萬六千
元;如果我們看的是人均年收入,那麼1860年的一千八百塊,則差不多等於
2007年的六十萬,也就是新台幣一千八百萬元!所以不唬爛,按照這個標準
來看,在1860年你叫兩個黑奴去打架打到死,差不多就等於是叫兩台藍寶基
尼去撞到爛掉的意思──就算是郭台銘也沒這樣玩啊,何況這遊戲得找好幾
個郭台銘才玩得起來……這不科學。
(上述計算參見Gary M. Walton, Hugh Rockoff,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Economy, 2009, p. 231.)
但其實黑奴的價格也不是一開始就這麼貴的。根據歷史學家的考察,在1805
年的美國南方,一個普通黑奴的賣價,大概落在四百五十塊錢左右,這個價
錢是1860年的四分之一。為什麼短短五十年間,黑奴的賣價會漲的這麼厲害
呢?這說起來有點複雜,但大部分有關19世紀西方歷史的申論題,起手勢寫
個工業革命通常就不會錯了。我們都知道工業革命帶動了世界棉紡織業的蓬
勃發展,而美國南方的氣候、溫度以及大片的平原,剛好是棉花的理想產地
。另外,當時這些地方的農場主人又擁有相對便宜的勞力──也就是黑奴,
於是棉花田就這麼大規模的在美國南方擴散開來了。我們在電影裡面看到的
大農場,便是這種產業發展潮流的一部份。而如果你還有印象的話,決哥跟
舒茲初次合作幹掉的布里托三兄弟當中,那個獨眼龍大哥就是在棉花田裡面
被一槍斃掉的,昆汀還特別為了這傢伙拍了一個血濺棉花田的畫面(他怎麼
老喜歡玩這招啊= =”):
http://ppt.cc/m6uS、http://ppt.cc/Ouc2
棉花產業急遽成長的結果是什麼呢?答案是田間的勞動力變得越來越重要,
於是這種不斷成長的人力需求,自然而然地帶動了美國南方黑奴價格的持續
攀升。很不巧的是,奴隸制度在19世紀前期,已經成為美國一項重要的政治
議題,並直接導致了1808年對奴隸進口貿易的全面禁令。這項禁令雖然不大
管用(美國的海岸線長的跟什麼鬼一樣,要走私根本抓不完啊……),但還
是間接抬高了黑奴的進口成本。所有這些因素都造成了黑奴價格的不斷上漲
,於是到了19世紀中葉,一個黑奴的賣價,差不多已經跟一台藍寶基尼一樣
貴了……當然啦,這是一個不準確的比喻。但黑奴的價格到「決殺令」的年
代已經翻了數倍,倒是個不爭的事實。
除了經濟價值以外,還有一些歷史原因也可能使得「曼丁果格鬥」玩不太起
來,或者至少沒有辦法大規模的流行。這包括當時的密西西比州法並不允許
主人對黑奴的殘暴懲罰,社會上反蓄奴的聲浪也已相當高漲,還有黑人因為
不人道待遇而群起反抗的事件已有一些前例……等等。另一方面,自從黑奴
的勞動價值水漲船高以後,許多白人出於現實利益的考量,其實也已經變得
不太敢過度使役或責打黑奴了。因為這對黑奴的工作意願和工作效率,通常
沒有好處。與此同時,有些白人甚至開始試圖改善黑奴的待遇,以防止他們
逃亡而造成損失──當然,我的意思並不是說電影裡頭的一切奴役行為並不
存在,白人都因為經濟考量變成了模範生好寶寶。而是說,我們看這部片的
時候也應該注意到:白人與黑奴之間的主奴關係,並不侷限於電影裡頭表達
出來的樣子。奴役這件事情本身絕不正義,但這種不正義的體現,除了昆汀
的電影以外,也還是存在其他許多不同形式的。
另外,就像你在電影裡面看到的那樣,女性黑奴的賣價一般較低,這是因為
他們能夠創造的勞動產值也相對較少的緣故。然而,有些姿色姣好的女性黑
奴,則會得到比較高的出價,類似這樣的案例可能會像電影裡的美女夏芭一
樣得到相對較好的待遇,但也可能會被奴隸販子賣給妓女戶而墜入悲慘的深
淵。總之,男性權力主宰了這樁醜惡的買賣,也決定了這些女奴的命運。
當然啦,即便是最嚴謹的歷史學者,也沒有辦法還原過去的一切事實。所以
我們能做的,也只是根據現有的研究與認識,來判斷「曼丁果格鬥」存在於
19世紀中葉美國的合理性。也或許,當時真的有像康迪這樣一票有錢到誇張
的人(slave magnate,擁有很多奴隸的權貴階級)閒得發慌,祕密搞了一
個地下聯盟在玩這種血腥的賭博遊戲,只是沒有證據留下來罷了。實際上,
在「決殺令」開拍之前,昆汀曾對19世紀美國南方的歷史做過一定程度的研
究,但他也同時表明,這部電影將與歷史保持一定的距離。這種宣示並不令
人意外,因為當昆汀一開始說他要用西部片的辦法來講一個19世紀美國黑奴
的復仇故事的時候,「決殺令」老早就已經是一部架空歷史的作品了(就像
「惡棍特工」一開頭的那句「once upon a time……」那樣)。而,也唯
有這種創作形式所提供的自由空間,才可能讓昆汀把各種(無論是真實發生
過的或者是被創造出來的)「歷史」元素,拿來在電影當中好好玩個過癮。
例如南北戰爭以後才形成的3K黨(或者說刻意讓人直接聯想到3K黨的一群白
人),昆汀不會不知道這群人出現在「決殺令」裡的反歷史性,但他還是把
那段超白痴的白人尋仇記給寫進了劇本裡面。在這裡,嘲諷(以及白爛)才
是重點,歷史本身不是。
說穿了電影創作本來就是這麼一回事:一部電影所要傳述的「真實」常常不
是那些情節本身,而是導演究竟想透過情節說些什麼,或者達到什麼目的。
因而許多時候,歷史在電影當中只是意念的載具,而不是電影的重點。換個
例子來說,你如果看過1979年伊朗人質危機的詳細過程,就會發現「亞果出
任務」(Argo, 2012)對於這起事件的改編,完全是情有可原的。真要按著
歷史去拍的話,觀眾早就全睡死在電影院裡面了。所以啦,電影的歸電影,
歷史的歸歷史,我們所能做的是思索故事裡的一切問題並且尋求答案──無
論是針對電影裡的哪一種「真實」。
推文裡面曾有板友提到「曼丁果格鬥」源自於1970年代的一部電影,該片與
其他同時代的許多作品一樣,都被歸類為所謂的「黑人剝削電影」,而這類
電影的元素也是這次昆汀在「決殺令」當中搞致敬、藏彩蛋、大玩特玩的一
個主題。關於這些東西也頗有一些故事可說,但已是另外一個主題,只好下
文待續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