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之硯》臉書專頁【100天推薦100部電影】計畫 http://0rz.tw/XCEkZ
007.《童年往事(The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 1985
翻開我自己六年來的履歷,從來不曾寫過侯孝賢的電影,但不是不愛,而是
不敢。對於某種濃烈時代記憶的、個人成長圖像的題材,及天道授成的藝術方式,
似乎要去分析、去比較、去詮釋都是多餘的,因為它「就在那兒」。就像生活,
及我們擁有的流水而成的際遇,它們就是在那兒。
但還是會想說點什麼。作為自己在觀看過後心思被人世的體會漲滿、的一點
出口。《童年往事》是侯孝賢的自傳作品,它看他的童年和少年、看他的家,看
他的家人,其中的來來去去的歲月;本片的英文名似乎是更點題的:「The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作為故事節點的是三位長輩的過世:不多言
不威嚴也不親近的父親(因為一口痰堵住就過去了),那「服侍丈夫二十年了」
的母親(沒來得及享福,嫁完女兒後很快自己生了病),最後是他的祖母,那總
是為了回大陸而迷路、再被三輪車載回來的祖母。
這些是 the time to die,生死有時。與之相對的卻是主角阿哈咕(阿孝)
自己活(live)的方式:熱鬧無涯的童年,在學校鬧事差點被退學的少年,混流
氓動刀動棍的青少年。長輩們無從選擇怎麼活(父親原本以為台灣只會待三四年,
連家具都盡量買竹製的,便宜、好丟),更無從選擇死。甚至連作長女的姐姐也
不能念自己想念的書,過更有機會的人生。但男孩如他卻揮霍著、漫不經心著自
己的生命。
而這是懺悔嗎?我又相信不是。畢竟是那樣的生活,那些荒唐和喧囂和無目
的,給了他的記憶滋味,給了他對俗世的生猛力道的體會。而捕捉這樣的滋味,
捕捉真實凡世的片段、光影、聲響本身,則成為他的創作理念。侯導的電影常常
是「鬆」的,這所謂鬆是一段段「情節」不必然構成「故事」,因為那些不是劇
情工具,那些是一個個想法,是一個個人,是一個個角色在他的世界裡理應正在
作什麼、正在想什麼。那是一個個小世界。
那些撿銅線、打陀螺、藏彈珠,被罰跪的;那些磨刀堵人、情書把妹、日光
下砸彈子房,夜裡聽見的母親啜泣聲。這些都是活的,也就是「往事」。當你看
著它們,心裡想的不是再來會發生什麼,而是他現在心裡在想什麼?而「那心情
我也懂」——這樣的電影你就懂了。
所以,我再次親近了一段人生,讓他的往事佔滿我,再把心抽回來,回到他
的未來我的現在。我再次看著阿哈咕和祖母,祖孫倆那條回大陸的路,長長的永
遠走不完。奶奶問:梅縣的梅江橋怎麼走?冰店的小姐和阿姨都聽嘸,只有我知
道:將近三十年後的我們看著這部片,在他們找不到老家的身影裡,卻會看見自
己的鄉愁。
—— 臉書版連結: http://0rz.tw/XCEkZ
~ 2013 03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