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將這故事,已經算是被翻拍多次的老梗題材。
其實,我也曾質疑過,這部電影是否真能拍出新意並正確傳達楊家將的忠義精神?
最後,在觀影的過程中,進電影院前的質疑,慢慢隨著劇情、畫面的運轉,有了新感受。
除了忠,可以感受導演更想呈現楊家諸子對父親的「孝」與楊家兄弟間的「義」。
此部電影對整個楊家「忠」的部分著墨不多,除了在楊業身上可以感受到對聖上的「忠」
、呼延對楊業的「忠」。
其實,因劇情主線落在營救父親, 與其說此部電影談楊家將的忠義,
個人覺得為家族犧牲的概念,較為偏重。
在楊家眾子身上感受到的,反而不是「忠」,而是「孝、義」。
在此,我更想用「犧牲」這二字,來形容這部電影的主旨。
我喜歡編劇在這老故事裡加入了些許玄學的橋段,藉以隱喻故事的發展,
卻又不與故事精神相違。
「當知天命難違,七子去六子回。」
鬼谷的一張字條,顯現這部電影的中心主旨:犧牲。
佘太君身為妻子與母親的兩難與不捨,從電影一開始,令公杖責六郎與七郎,
佘太君不時向外探查動靜,一邊為夫君準備上朝堂的官服,
便可得知她雖愛子卻深明大義的母親。
失去楊家支柱與失一子的兩難權衡下,她選擇讓七個孩子去營救令公。
殊不知,鬼谷籤詩上的「六子回」是一方暗喻楊家順應天命的宿命,
另種層面,亦是隱喻第六個兒子回來。
電影雖以忠、孝、義為重,人物情感與角色刻劃簡略,但仍在七子出征前,
一些細微的畫面,給了角色性格最鮮明的交代。
當大郎明知有一子回不來,卻也向母親保證,
他寧可犧牲自己也會保全其他兄弟平安歸來。
所以在寮軍攻陷兵荒馬亂之際,當六郎告知大郎,七郎已獨自前往請求潘仁美出兵時,
向來冷靜行事的他打了六郎一拳。
做為長子的責任,身負對母親的承諾,他自覺責任與承諾已被破壞。
或許,藉由大郎的態度與失序,間接使六郎瞬間成長,
並且隱喻他將會擔起大郎未了的責任。
大郎的穩重、二郎的直爽、三郎的內斂、四郎的豪邁、五郎的敦厚、
六郎的堅毅、七郎的急躁。
關於角色,我想編劇塑造明顯,大家都明白,在此不多做著墨。
當令公與六子撤退到蘇武廟,廟裡卻是李陵碑,守節與求生,
夢境裡暗喻了令公內心的衝突與矛盾,就算全身而退,卻也對不住國家賦予的使命感,
因而撞死在李陵碑下,犧牲成就了他的忠。
總覺得夢裡的蘇武大人,並不是真的蘇武託夢給他,
這場夢境就是楊令公對自己作為的質疑,所延伸出來的,
才有了那句「老羊不死,小羊難活。」
似乎更像在提醒自己:不要讓自己拖累了孩子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中的潘仁美,不是只有一般既定的奸臣形象,
多了身為父親的情感,痛失愛子心底那份深沉的不甘,
正等待時機,一舉爆發,而有了角色的深度層次。
若要提起兄弟間犧牲,最讓我感動的橋段,是四郎與五郎一起掉下懸崖那一刻,
儘管有人會想歪,但經剪接師巧手適時剪進兒時的回憶,讓人在霎那相信,
四郎與五郎並不是真的死了,而是跌進美好的兒時回憶。
忠義電影,不免有些英雄主義,但總有些橋段讓我在電影院觀察到觀眾的笑聲,
三郎兩度回頭向遼軍作勢射箭的動作,讓為數眾多的遼軍懼怕,
並不顯現三郎的英勇,反而顯現出與遼軍玩木頭人的滑稽感。
動畫的部分並不突出,有待改進。
武打部分很精采。
最後,喜歡導演(或編劇?)的安排,讓六郎持令公(或大郎?)的關刀、
二郎的大刀先後砍殺耶律原,伺機用三郎的弓弦絆倒了他,
最後,用了象徵楊家精神的楊家槍刺死了他,就像冥冥之中,
其實最後與耶律原對決的並不只是六郎一人,而是父親和所有的兄弟一起與他對決。
(小小疑問是:四郎和五郎的武器有隨他們掉懸崖下嗎?我印象中好像沒有...)
在佘太君她們趕到時,對六郎(大家)說:我們,回家。
心裡,有說不出的惆悵感…
最後的最後,想說,
鬼谷,其實你是潘仁美派來婊佘太君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