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elfguard (冷屁股專用臉頰)》之銘言:
: 語氣可以好一點,之前一位雖然他有說錯的部分,不過你也有錯,
: 大家切磋不要一副只有你對的樣子。
雖然我同意態度很重要
不過我想重點更應該擺在資訊的正確性上
態度很好,可是講一堆錯誤資訊,實際上只是讓更多人誤解而已
現在 google 很方便,wiki 更方便
建議大家如果專業部分不確定的話,先查查資料再來糾正別人比較好
: ※ 引述《hifree (hifree)》之銘言:
: : 這根本不是重點
: : 人眼辨識頻率在24格已經滿足
: : 電視頻率來自於NTSC與PAL制定的結果
: : 而且早期類比傳播時代
: : 採取交錯掃描的結果
: : (一次掃瞄奇數線一次掃描偶數線)
: : 才會有這種奇怪的規格
: : 但現在都採取非交錯掃描的數位傳播的
: : 早就沒有這個問題
: : 會造成這種問題是為了向下相容的結果
: 24P的制定不是因為視覺暫留的原因,而是因為古早的電影,錄音師覺得要24張才能紀錄
: 足夠的聲音量(迪士尼無聲動畫片是16格,手塚治虫建立起的日本動畫一開始是4格!!)
: 因為底片很貴貴貴~
這邊完全是錯誤知識,不需要專業知識就知道不可能會有你講的這種事
因為錄音師錄多少聲音,跟影片幾 fps 完全無關聯
以不專業的角度解釋:
例如我們要自拍短片,ABC 三個人用不同機器同時錄影,D 一個人負責錄音
A 錄影格式每秒錄 15 張,B 每秒錄 24 張,C 每秒錄 30 張
ABC 三段影片全都可以套上 D 的聲音,並不會有任何問題,對吧?
以專業角度來說,人的視覺系統大約每秒可以接受 10 - 12 張不同的圖片
但是這是下限,也就是說最少要有 10 張以上才勉強可以讓人有動態的感覺而不是幻燈片
資料來源:http://tinyurl.com/dxyof4m
在默片的時代,FPS 就已經在 14 - 24 左右了,默片時代哪裡來的電影錄音師?
資料來源:http://tinyurl.com/4jsky9
另外,不要拿動畫跟電影比
因為多數動畫並不是真正作到 24/25/29.97 fps
一秒裡面真正作畫的張數,可能是 1~30 不等,視需要而定
不足的部分會用重複的圖片來補足
這一點每個人都可以自己驗證
只要拿早期的迪士尼或宮崎駿動畫 VCD/DVD/BD 來挑一個片段,一個 frame 一個 frame跳
你會發現並不是每個畫面都是不同圖片,多數情況下是重覆或是小地方修改而已
動畫因為是人手工畫出來的,所以需要用這種方式來減少工作量跟成本
電影不會有這種問題,瓶頸只有兩個:1. 硬體性能 2. 產業標準
硬體性能是指拍攝/播放電影的硬體規格,每秒能負荷多少資料量
產業標準是指業界根據硬體性能而制訂的標準
像 NTSC 定為交錯掃描 29.97 fps 就是受限於當時的硬體性能而訂出來的產業標準
: 至於24P的電影感應該來自於快門開角180度,相當於1/48秒,所以動態造成的模糊
: 比較嚴重,比如說人跑步或是快速的動作(當然別提科洛弗檔案或是惡夜叢林..XD)
: 而使用一般DV的拍攝通常會在1/60附近,現在某些電影也會提高快門速度以降低殘影
: 的狀況。
這一段也是錯誤的
動態模糊跟 24p 30p 60p 沒有關係
事實上是影片壓縮時 intra-frame 時為了大幅減少資料量而捨棄過多細節導致的
: 人眼雖然有視覺暫留,理論上是1/16附近(迪士尼就是因為這樣而採用),
: 但是那是連續畫面的情況,如果在連續的畫面中放入一張全白或是全黑的影格,
: 人眼還是看得出來的,這種現象一直要到80Hz以上才會漸漸分不出來(因人而異)
: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主動3D的電視都要標榜120Hz,甚至240Hz(因為兩眼切換)。
: (有錯請指正)
: 而現在有些電視也開始原生支援24P,看電影應該更有感覺....XD
: 上上面說的正是現在長秒數廣告(好啦…你要說微電影的話)常常使用24P+慢快門
: 營造電影感,業者統統都說有感覺,大家也就跟著用了.....cc
: 至於可以錄30P、60P,為什麼還要錄製24P的影片。
: 第一個就是快門速度的限制,這個應該很容易理解,要錄60P就是要比1/60快的快門,
: 所以如果在低光源的環境下很可能會GG.....
: 第二個是我聽前輩說的,因為資料頻寬(無論是到記憶卡、HD、或是電視上),每秒
: 60張跟24張哪個會有比較多的資料量,所以畫質會比較好。
畫面張數提高,是為了讓影像更流暢
畫質是 frame 本身壓縮法的好壞,像素的多寡所影響的
畫質跟畫面張數是不同的兩件事
: 還有,如果像是運動節目,儘量以60P或是更快的速度拍攝,這樣才有本錢slow motion
這一點無誤
(作者為資深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