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elaludwig.pixnet.net/blog/post/49584460
(因為有附分鏡及參考畫作,因此建議直接點閱blog)
入圍2011年坎城影展正式競賽影片的《巴黎妓院回憶錄》(L'Apollonide
- Souvenirs de la maison close)於筆者所看過的電影裡是非常驚
人的一部傑作,因為這部作品解決了許多筆者在其他電影裡所看到的
問題。當然這些問題很可能其他電影也解決過了,但本來每個人所看
過的電影就都是有限且不同的,且這部作品解決的問題實在是太多且
太漂亮了,其中甚至不乏大師作品(儘管那些作品可能得列入失手之
作)。因此筆者在此以那些作品作為條列的依據,以依序陳述這部片
對筆者而言究竟解決了甚麼問題:
1. 庫柏力克(Kubrick):《大開眼戒》(Eyes Wild Shut,1999)
大概是由於片中假面舞會主題趴的關係,有不少把這部作品和庫
柏力克的《大開眼戒》相提並論的討論。兩者當然都很精確地掌握了
這種場景混和性與恐怖的氛圍,畢竟戴著面具發生性關係的畫面實在
很容易給人一種錯亂和不安的感覺,大抵是因為身體的肢體動作和臉
部表情的不協調-因為臉部根本就被遮住了所以根本沒有表情可言。
然而這部作品更謹慎地安排了這個場景發生的時間點:這場戲算是整
部作品的倒數第二場戲,而這場戲就作為結局之前整齣戲的劇情高潮
。儘管在片中已經有一些鋪陳直指此一場合的荒謬,例如裡面有角色
直接說了如果可以的話她這輩子都不會再做愛,以及這一行「不是人
幹的,是被人幹的」如此駭世驚俗卻又簡潔有力的對白(筆者法聽還
不夠好,但不得不說這個翻譯真的很漂亮),但既然是電影,用畫面
來給予震撼永遠都是最能和該門藝術形式緊密相扣而發揮其藝術性的
手法,因此這場戲效力之強,真讓筆者瞠目結舌!
2. Tom Hooper:《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2012)
前陣子上映且票房不錯的音樂劇電影《悲慘世界》該導演其實手
法問題非常多,算是被筆者列為常常搞死演員但又未必能收到實效的
導演(請見筆者之前的短文,網址為:http://tinyurl.com/ogldlfz)
,其中筆者提到一個問題是女配角安‧海瑟薇(Anne Hathaway)獨唱
焦很淺且時間過長,完全沒有盡到導演應該掩護非職業音樂劇歌手演
員的責任。然而同樣的手法在這部作品中卻用得恰到好處:其中最具
代表性的應該屬算命那場戲最能體現此一質感,潔白的服裝配上大量
模糊的畫面,以及分鏡時間的準確掌握,在在呈現了這些妓女工作之
餘和一般女人毫無二致的一面。此外由於各個環節的縝密構思統合,
在某些場景甚至讓畫面具有印象派的風格感!筆者最愛出外郊遊的場
景,儘管在拍攝上比較不能那麼強烈反應出筆者上述提到的論點,然
而山光水色搭配天真無暇的玩樂,在跳水的那一刻無論是劇本、演員
指導和場景的選擇都是渾然天成,非常簡潔有力地呈現出這些妓女們
純潔的一面。
附帶一提的是此一繪畫感有時也帶給筆者類似Klimt風格的感覺,
儘管出現這種風格的畫面其構成要素和焦點的利用較無關係,但依然
和服裝化妝的時代風格和場景有緊密的關係,此外打光也是重要的構
成因素(都是劇情中正在營業時的夜內戲)。而筆者認為這絕對是導
演的縝密構思下的結果。因為在片中出現了一些被帶得比較仔細清楚
的畫作,而這些畫作畫面的意涵和當時的劇情發展大多是緊密結合的
,因此這樣的攝影手法利用筆者認為應該也是導演用心經營的結果。
3. Hans Canosa:《愛情交響曲》(Conversation(s) with Other Women;2005)
在《愛情交響曲》中採用了大量的切割畫面,沒記錯的話常常是
男女主角分別各有一個畫面。然而必須老實說這樣的手法在該片中效
果並不是那麼驚人。但在《巴黎妓院回憶錄》,Bonello也常常採用這
樣的手法,只是他往往是把畫面切成四等份。而這樣的手法在這部作
品裡有以下的意涵:不同的畫面意義並列和製造對比。當然會有人質
疑這樣的手法是否必要,因為可以讓相同的分鏡在一段時間內輪流出
現,只要分鏡次序安排得宜,觀眾的解讀並不會有太大的差異;因此
導演在這部作品中安排了一個鏡房,讓有時畫面的切割是真的切割,
有時卻又是許多個畫面並列,以此營造出以假亂真的效果。沒記錯的
話還有一個畫面不是在鏡房但也有刻意做出切割感,而如此多樣的手
法在視覺上的變化與層次感真的非常驚人!
當然這部作品還有其他的優點,但筆者這次打算以這樣的寫作方
式點出本片是如何解決一些其他作品沒能處理好的問題。其他的優點
就待筆者賣個關子或是改天再詳述了!希望各位千萬不要錯過這部天
才傑作!
(可能會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