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荷西家族 Josefamily〉臉書專頁:http://goo.gl/bd0RLS
原文連結(附圖):http://goo.gl/7wlFO
(內有劇情透露)
人生難重奏 —《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
還記得《愛重奏》"Reprise"嗎?一對好友擁有相同的夢想,卻遭遇不
同的際遇。人生往往不是線性的進步史觀,更常見的是,我們不自覺重
複自己的失敗,陷入宿命式的歷史循環。挪威青年導演 Joachim Trier
在剪輯繁複的首作《愛重奏》之後潛沈五年,終於推出簡潔平實的第二
部長片《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Oslo, August 31"。
一樣的導演手痕,描述不同階段的人生困境,背景同樣在四季光影流
轉變化的奧斯陸,就連男主角 Anders 也還是 Anders Danielsen Lie,
他在《愛重奏》中飾演少年得志而後陷入癲狂的 Phillip。我嘗試解讀
這些似有意無意的延續,Anders 在這兩部片的角色都曾有過一段輝煌的
寫作經驗,生命歷程的轉折似乎也可巧妙銜接,就像過去以筆名示人的
新秀作家,褪去一身光環後才發現自己一文不名,赤裸而不堪。從《愛
重奏》到《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導演與男主角 Anders 共同
演繹了後青春期邁入前中年期,無可避免的人生意義辯證與焦慮困境。
電影內容描述在療養院即將戒毒期滿的 Anders 獲得面試機會,回到
熟悉且深愛的奧斯陸,試圖重建過去的生活。他拜訪老友 Thomas,卻反
而加深了被拋出人生軌道的遺棄感。當昔日好友們共同乘上郵輪而且已
經到公海了,他獨自奮力划著船槳,無力追趕卻又不甘回頭,就這樣被
困在水中央,困在奧斯陸明媚夏天結束前的8月31日。
卡在34歲不上不下的 Anders 對 Thomas 說:”It will get better.
Everything will be alright. Except it won’t, you know.“ 彷彿
一切的嘗試只是徒勞無功,Anders 自知終將陷入他極欲擺脫的魯蛇 (loser)
迴圈。然而,待在渡輪上的人就能順利到達彼岸嗎?例如和妻子沒有火
花,宅在家哪兒也不想去的 Thomas,或是結婚多年卻生不出小孩的 Mirjam
,表面的幸福如同北歐的陽光一樣短暫,別人看不到你內心的冰山正在
無聲溶解。或許也只有在 Anders 面前(他比我慘),被生活積壓許久
的深沈無奈才有機會傾訴。
我們在生命的中途或多或少都曾遭遇類似的經驗,因為搬家生病休學
重考當兵生產出國返鄉,或被困在感覺不大對勁的主修或工作裡,那種
人生空轉的恐慌與挫敗感,真是像寂寞喬治一樣難以向外人道。因此我
非常好奇今年甫逝世的傳奇影評人 Roger Ebert,為何將《八月三十一
日,我在奧斯陸》列入他生前最後一次年度十大佳片。我想起 U2 的〈
Stuck in a Moment You Can’t Get Out of〉,那些黑洞負能量,
all that you can’t leave behind,共同經受過的人生困境,讓我們
對 Anders 瀕臨崩潰的哀傷眼神下那抹溫柔微笑,有更多的理解與共鳴
。
夏末的奧斯陸,在和煦的陽光之下如此恬靜,悠閒到不知如何面對自
己的困境。這個年紀要重新勾勒未來是不是有點遲?Anders 獨自坐在咖
啡廳裡,聽聽別人在乾淨明亮的生活裡冀求平凡的願望清單。進入初秋
的夜晚冷冽而美好,他依偎在尚未崩壞的年輕女孩腳踏車後座,在路燈
照耀下,穿過滅火器噴出的粉彩煙霧。這次不需要透過藥物,就可以把
世界看得模糊。
對自己懷抱多重想像的小文青還是喜歡《愛重奏》吧,有成名在望的
掙扎和很酷的搖滾樂,那是屬於你們的華麗小時代。但如果你跟我一樣
around or over 30,生命跟身材都有些厚度,後青春期寫不出詩,可
以考慮看看《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正面逼視自己的脆弱,驗
證現實生活的複雜與殘暴,也許突然就能讀懂《大亨小傳》的結尾:
“so we beat on,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
在配樂方面,有別於《愛重奏》炫技般的填滿,導演 Joachim Trier
不吝於表現他的好品味,但更成熟運用配樂來襯托場景而不喧賓奪主。
《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有將近一半的時間讓聽覺留白,我們透
過 Anders 聽見,這座美麗的北歐城市有時悄然,有時聲響流瀉不絕於
耳。精彩的音樂大都集中在屬於社群的夜生活,Anders 走進前女友的生
日派對,響起輕快溫暖的電子節拍,是法國電子唱作人 Sébastien Tellier
的〈La Ritournelle〉。與久未謀面的老友們招呼時,Synthpop 樂隊
Desire 的時尚秀熱門曲目〈Under Your Spell〉巧妙出現在派對的音樂
清單中。而後,Anders 前往夜店續攤,讓人精神一振腎上腺素激增的重
節奏,正是 Daft Punk 的〈Too Long/Steam Machine〉。
導演也樂於發揚來自挪威的自家好音樂,例如離開療養院路上大聲響
起的國寶級樂團 A-Ha;以及導演依據自身經驗編寫出的單車夜騎片段,
挪威電子樂手 Torgny 一曲〈Dying Hipster〉,透過同鄉女歌手
Maria Due 的演繹,為本片中最美麗、令人難以忘懷的詩意畫面完美鋪
陳氣氛。挪威樂團 The White Birch 的主腦 Ola Fløttum 特地為電影
所創作的片尾曲〈Lamentation〉,在畫面嘎然而止的一段空白後緩緩響
起,清冷的旋律呼應 Anders 最後的選擇,聽起來如此蒼白惆悵,久久
不能抽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