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路勿近的前半段講的是一個蠻簡單的故事,
意外之財、遭到追殺、鬥智鬥力、黑吃黑等等,
有一些相似的影子可以在其他電影中找到不少,
因此前半段看得也較為入戲,
畢竟我們從西方電影學到的各種潛規則都可以派上用場,
被獵殺者如何藏錢、如何保護家人、
獵殺者如何追蹤線索、如何一路上不留情的清除障礙等等
但除了這條主線之外,
導演還加入了警長的追捕作為旁枝,
但其每次的追查卻總是落空。
導演把這段追殺拍的非常精彩,
哈維爾巴登飾演的殺手處處是亮點,
在警局勒死警察那段,鏡頭焦距在講電話的警察身上,
他從遠處的柔焦處站起,走到警察身後,拉倒在地,
鏡頭從地板上方垂直往下,特寫臉部,
他露出一種似笑非笑,似怒非怒的表情,難以辨認情緒,
代表他的犯罪並不是帶有情感的,而是因勢利導,
該怎樣就怎樣,不需要太多的動機與裝飾。
殺完後導演有給警察的鞋子在地上留下密密麻麻的痕跡一個鏡頭,
非常喜歡那個畫面,數不清的黑色紋路就好像是字一樣,
同時代表了「生」(掙扎)與「死」(無助)
殺手跟雜貨店老闆玩猜硬幣那段也很有趣,
他與人對話的方式時而溫文,時而又相當無禮,
造成一種混淆感,
觀眾習慣期待角色的性格是單一的,該粗魯就粗魯,該有禮就有禮,
但殺手與人對話的方式破壞了這種期待,
上一句跟老闆還輕聲細語的算錢,下一句就是「我從哪裡來關你屁事」,
之後卻又親暱的叫老闆哥們(Friend-o)
這樣的塑造讓殺手的可怕不只是來自他殺人不眨眼(這種類型觀眾早就見多了)
而是來自他的不可預料性,
沒辦法確定他下一步會是跟你稱兄道弟,或是直接用空氣鋼瓶打爆眼睛,
這樣的矛盾感隨著殺手出現在整部片子中,
讓人非常不舒服。
其實到了中段,我開始想這樣的故事,
不過講的就是兩個勢力的對決,
一方代表貪念(但同時也附著了家庭情感,較能取得觀眾共鳴)
一方代表殺意(機械式的動作,讓人聯想到發條橘子裡面「為善/為惡的機器」)
到底哪裡是講了「No Country For Old Men」?
到了尾段這個追捕故事竟然隨著喬許布洛林的牛仔角色之死而嘎然而止,
沒有對決,沒有過程,一般追捕片所需要的要素竟然瞬間全部又被導演收了回去,
到了片尾只留下一些細碎的片段。
我整個被這個安排嚇到了。
然後還是對於片名一頭霧水。
後來重新看了一次之後,發現裡面有些細節蠻有趣的,
片中牛仔與殺手因為受傷各自向年輕人買了他們身上的穿著,
牛仔買了外套,殺手買了襯衫,
一次在黑夜中,一次在白天,
兩次的情形不同,
牛仔面對的青少年不顧眼前大量出血的人,
態度倨傲的要求要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甚至討個啤酒也被問「你要付多少?」
但殺手面對的小孩子卻是熱情的詢問傷勢,
甚至不求回報,是殺手硬把錢塞到他們手裡。
兩段不同的劇情卻呈現了同樣的狀態,
即年長者不得不向年幼者求助,
不管之前是多麼意氣風發、殺人如麻。
這延伸出一種對於「強」的崇拜觀,
西方個人主義,或者英雄主義中,對於強者有種崇拜感,
因此無論強者是作惡或為善,只要他握有力量,
基本上就會得到敬畏,甚至尊重,
而片子的前半部,牛仔與殺手都是某種程度上的強者,
他們互相追捕,獵殺,呈現一種強者試圖將另外一人壓制下去,
成為孤立的絕對者。
但片子最後刻意在事件全數告一段落後來場車禍,
讓殺手這個絕對的存在,不得不向他人搖尾乞憐,
我認為呈現出的焦慮是又與警長的焦慮相關的。
警長在這個事件後因為辦案不力而決定退休,
從他與同事的談話間可以明白,這不只是單一事件的因素,
而是一種對於時代的無力感,
他已經無法理解現代的犯罪,
片頭的部份曾提到,一個被他送上電椅的青少年犯罪者跟他坦承自己不是衝動殺人,
而是認為自己註定下地獄而殺人,
是一種動機模糊的殺人。
這讓殺手在鎮上所引起的連續殺人案件更加劇了警長的不安,
最後導致他「feel overmatched」而選擇辭職。
所以我覺得本片並不是要呈現出「殺手」與「牛仔」的對決,
而是「殺手」與「警長」的對決,雖然他們兩個從未交手,
但卻把警長逼到必須辭去從25歲就開始擔任的職務,
使他從家族三代傳遞的職業離開,殺手其實是摧毀了一個價值觀。
更甚者,這是從殺手、牛仔、警長這一批人與下一個世代的對決,
他們將面對更年輕、更強壯,
卻也更加無情、更加難解,但卻必須趴著,對其搖尾的新一代,
強者不斷更迭,每個世代都覺得遭到切割,
他們一邊懷念著自己的世代(牛仔靠著越戰的共同回憶通過邊界),
一邊恐懼著下個世代。
最後警長做了兩個夢,
夢中他比自己的父親年輕,
第一個夢是他將父親給的錢給弄丟了,
似乎象徵著傳承的遺落。
第二個夢是父親騎著馬超前了自己,
但他知道父親會在遠處等著他,
那個殊途同歸的地方是哪呢?
影片沒給出一個答案,
但我想那個地方應該就是片名所示,
「No Country For Old 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