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國片欠缺的東西真的很多,金錢、教育、人才都缺很大啊
每年的補助金都不少,可是真正電影圈裡,是有一群人是靠關係拿錢的
這倒也沒甚麼問題,很多行業都會這樣,就像賴聲川的補助...
問題是,這些補助金有沒有放對地方?
(可參考這篇: http://mypaper.pchome.com.tw/legend1976/post/1321880708 )
提到朱延平2008年以《刺陵》A走新台幣二千五百萬,
2010年以《大笑江湖》拿到旗艦組新台幣兩千萬補助。
這些錢,給對人了嗎?新導演的機會夠嗎?
私底下因某些緣故認識一些電影導演跟編劇
同時都提及了在台灣電影人才的培訓不足。
尤其在劇本上,有個導演語重心長的跟我說
台灣的電影編劇一直到近幾年才慢慢在學習歐美的三幕劇應用
外國專業的電影書,台灣也很少有翻譯引進
倒是大家都去買中國的翻譯書,中國的有沒有版權不知道,
不過這方面資訊比台灣充足。
前陣子編劇版貼了個新聞,說有個香港十六歲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
成為好萊塢史上最年輕的編劇(老師也是好萊塢編劇)
這樣的資源,不知道台灣能不能有?
講到最現實的錢的問題。
海角七號之後,很多企業主開始轉換對台灣電影的角度,比較願意投資
但由於國片回收率不高,因此還抱持謹慎態度。
台灣市場本來就很小,加上不像某些國家有保護主義,
可以靠著某些手段增加國產電影的回收率,所以要跟美國或中國比,真的不算公平。
也由於資金上的受限,現在有些台灣電影開始跟中資合作,
需要用中資就必須要過中國的審查,這一種電影,通常必須大量考慮中國市場反應
包括用字、題材都會受限。
近幾年台片、港片的鬼片為何銳減,我想也是因為中國不開放鬼片、怪力亂神的電影
就算有靈異色彩,電影最後都必須用一些精神錯亂、外星、科學可解釋的結局
而不以中國為對象的本土電影,就必須抓緊本土觀眾的口味
導演編劇都還在嚐試,嘗試一面抓住當紅元素,一面放入自己想要的東西
這註定是艱苦道路,因為觀影人口有限的情況下,每一部電影都不能輕易嘗試
另外,一直以來不停有資深編劇導演不停被中國重金挖走,
所以留下來的,很多更關心本土歷史文化也可以預期。
沒有人說一定要支持國片,國片也可以不去看,
不需要憐憫或同情可憐國片現況,但至少理性理解無法與歐美甚至中國相比的原因。
確實是先天不足後天失調。
不過台灣導演確實有一些特質,
可以說是傻,或天真XD
一旦有機會當導演,通常都會以人文土地關懷做出發點,也就是所謂本土的故事
想要把本土的故事說好是他們的目標,變成像好萊塢一樣的商業電影顯然不是。
有時候看一些國片都會覺得,唉,導演,你商業狗血一點就會好看很多,
不用那麼用力、那麼認真去拍。講這麼用力,觀眾不見得想看。
看一堆導演這陣子一天到晚老是上接頭抗議就知道了XD
台灣的導演真的太像文人,不夠像商人啊XD
至於大尾鱸鰻~不就是很典型的,不認真但是想塞一堆商業元素賺錢的商業片嗎XD
它不管如何,是真的賣得很好。劇情結構如何粗糙在其次。
但它達到了商業電影的目標。就真朱延平以前那些笑鬧片一樣啊,拿來概括國片太殘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