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借用原標題,我要回的是下面的回應。
推 musimed:我並不特別喜歡或討厭藝術電影,當然很多時候我看不太懂這 09/12 14:20
→ musimed:點我必須承認,但是像蔡明亮導演和楊德昌導演這樣的做法 09/12 14:21
→ musimed:會讓我覺得他很傷害那些支持他們的台灣影迷(雖然我不是) 09/12 14:21
推 musimed:拍電影的確不一定每個人都會喜歡你的作品,也不一定都懂 09/12 14:24
→ musimed:但你連看的機會都不給的話,真的有一點過於孤芳自賞了 09/12 14:25
楊德昌不讓《一一》在台灣做商業放映並不是為了氣觀眾,也不是在孤芳自賞。
我節錄一下《光影言語: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裡對楊德昌的訪談:
(p.252~p.253)
******************************************************************************
白:《一一》在國外市場非常成功,在紐約也放映了大概有半年,但在台灣卻一直沒有
上映,是什麼原因?
楊:是台灣發行問題。
如果現在問我,做過那麼多電影,現在第一個想到的是什麼?
我第一個想到是,尤其是做完《一一》以後,我更加肯定「我們相當幸運地不幸」(笑)。
因為我們這個環境相當不好,所以我們必須接觸很多很多事情。
做為一個導演,在另一個環境的話,很多事情是不需要做的,很多基礎建設會幫他做好。
在台灣,你除了要編劇、要教演員怎麼演戲,還要做所有所有的事情,
你要去租攝影器材,很多很多工作,包括發行。
《一一》能否上映,現在還是沒有做最後的決定(這個訪談在2002年12月17日),
因為版權不在我的手上。最近版權才到我的手上,而所有的時機都已經過了,
擁有者也知道他在這裡得不到什麼好處。
我就說,如果你也沒有別的辦法,那麼把台灣的版權給我,起碼我可以讓我的朋友看到。
發行其實是台灣電影最糟糕的一環。
所以我剛剛提到,最不幸的是即使有這麼多有能力的人參與台灣新電影,
做了這麼多建設性的事情,可是因為發行上有很多不合理的規定,
讓我們的電影很難在台灣得到很好的利潤。
即使我們的電影很受歡迎,仍然難以生存。這是很扭曲的生態。
所以後來台灣電影在台灣整個發行的結構垮掉,並不是因為好萊塢的片子來了,
我們沒辦法競爭,而是原來的架構有很多很多問題,
而主管機關並沒有敏感度去及時改正。甚至到今天還覺得是我們的片子拍得不好。
比如很簡單,《一一》獲得坎城提名的時侯,我的助理打電話去新聞局申請旅費補助,
新聞局第一個回答就是「你們這個不是台灣電影」(笑)。
真的很令人灰心。我拍電影最沮喪的時刻都不是遇到什麼困難,而是聽到這樣一句話。
我做這個工作已經二十年了,卻得到這樣的回應,我還能說什麼?
白:國片在台灣確實有一種污名,我也曾無數次聽到許多人斷然地說「我不看國片」。
楊:國片這個東西真的是很可惜。我並不怪這些觀眾,
因為真的是很多發行公司把國片的名聲搞壞。
因為他們一定要用「我們的電影沒人看」這種方式為他們的損失辯護。
然而他們得到減稅,我們得到什麼?
當時有很多不對的事情,我們的片子很受歡迎的時侯,
片商賺到錢就把錢投到香港去拍香港片。
有些其實是一些很簡單的洗錢過程,為什麼主管機關沒有看到?
事隔這麼多年,現在講起來是滿戲劇化的。
******************************************************************************
這個訪談到現在也過了十年了,台灣電影也是起起伏伏的過了十年。
發行跟主管機關到現在有改變嗎?
我覺得蔡明亮導演也是對台灣電影的發行環境死心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