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提醒一下原 po 一個邏輯陷阱
「很多沒另取名的直譯片賣得好」不能表示「另取名不會幫片子賣得更好」
你說得很對,有的片子強勢到不用另取名都可以賣得很好,
然而要證明取名的不必要,則必須以同一部片為基準,
分別調查「使用直譯」與「另取新名」時,觀眾的消費傾向,
再加以分析才能夠得出結論。
就算《阿凡達》不譯成《火線外星情》也能賣個幾億,
只要把 Die Hard 譯成《終極警探》時會比《死硬條子》好賣,
那就永遠會有終極系列跑出來。
我今天有問到一位片商,為什麼恐怖片最近都流行搞諧音梗的問題,
他跟我說這是一種習慣,愛用某種特定的梗,很有可能是同一家行銷公司取的。
人家就是片片都能做到數字讓片商滿意,所以才能爛梗一直玩下去。
雖然這個問題跟你想討論的不完全相同,但差不多是同個道理。
台灣的電影市場搶食客源的狀況很嚴重,
實力雄厚的巨片可以靠廣告就淹死你,所以取什麼名字都無所謂;
擺明做小眾的藝術片反正單點放映,找到目標客群的集散地比較重要。
不過夾在中間大量的普通商業片,就是在每個層面能多榨個零點幾趴的票房都好。
你在這種壓力之下是想要取個自己聽起來都冷冷的片名,
然後被上司叫進辦公室懷疑地叫你證明觀眾會把你的片名當阿凡達看,
還是二創一個神鬼啦、絕命啦、終極啦之類的,
把之前類似片名的片票房亮出來就讓上司放你下班?
總之你看到的片名雖然不過就是4、5個字,
那可是一種消費市場、產業結構、職場心理學、社會潮流等等的綜合結晶,
千萬別把它當成你交英文課的中翻英英翻中作業,只從語言層面去考慮。
或者說你在電影板這裡用語言層面舌戰鄉民賺 P 幣沒什麼關係,
但是賺新台幣的世界裡,那些人很清楚世界是不會跟著你的期待去轉的。
希望以上有回答到你初篇裡「取這些名字的人在想什麼」的問題,
假如你是真心的想問。
※ 引述《flyboring (紅鼻子)》之銘言:
: 我提出的問題是取名跟翻譯的問題
: 取名就是重新取個片名跟原片名無關
: 翻譯是翻譯原片名
: 一堆鬧場出問題要我翻譯,我勉強翻了還要被嫌爛...
: 大哥大姐 我沒說自己很會翻譯啊
: 只是嘗試翻譯那些很難翻的片名
: 我是專業的就去當翻譯了!!!
: 另外回覆那位雅信達
: 取名在找資料跟討論的時候都會造成隔閡
: 而直譯就沒有這個問題
: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 這個看字面也知道我說的是那部
: We Bought a Zoo
: 這個名字超長超白話
: Pacific Rim
: 這個光看片名一點都搞不名白
: 那裡有什麼雅信達?
: 難念 白話 很難懂
: 這些就賣不動? 明明賣座到翻天 證明雅信達根本是屁
: 取名賣得好只是剛好作品很優秀而已,片商只是在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