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我很慶幸自己在大螢幕看了許鞍華的「天水圍的日與夜」,
雖然同時間放棄了搶先看「藍色茉莉」的機會。
如果說「桃姐」讓許鞍華在商業上獲得了大成功,
那「桃姐」現實裡的電影製片少爺主人翁,
就是在香港電影節中看完「天水圍的日與夜」後,
當晚向她致電道賀的人之一,同時也促成了「桃姐」的拍攝,
因為或許真的只有許鞍華,可以把原本灑狗血到不行的桃姐,
用這樣的敘事風格呈現在我們面前。
「天水圍的日與夜」演的就是生活,平凡的生活,
有個觀眾說,只有許鞍華可以把平凡的生活拍的有血有肉,
害怕打擾女婿孫兒的獨居老人煮飯洗碗的場景就足以讓人落淚,
殭屍裡的梅姨(鮑起靜)用發揮得更自然的演技(或根本就是在演她自己),
撐起了這90分鐘的生活百態,
更別說她那木訥的帥孩子用著無所謂莫不經心的刻板印象,
去演活了一個喪父無所事事等待放榜的單親孩子。
平鋪直敘的手法,
比「桃姐」再更沒有起伏的粗茶淡飯
(不是國定假日、不是紀念日,不是旅行,也不是生命終結的那天),
那是個你所熟悉卻叫不出名字鄰居大嬸的故事,
是你在內心尚未崩壞之處所有擁有的純真,
即使我們在成熟世故、被社會磨得再圓滑,
導演還是用她那溫暖但堅定的觀點去扭轉了我們既定的觀點,
再重新發現所有人性的真善美。
「天水圍的日與夜」是一個我沒有感動到流淚,
但卻深深震撼的人生縮影,
它不像是一部電影,
因為它真的打破了我對電影這個名詞的既定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