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資深的蔡明亮粉絲,
但自從「臉」之後,正式受洗成為蔡明亮導演的信徒。
在過去,我跟大多數的人一樣,
因為看到新聞,覺得這導演真的很狂妄自大,
一直覺得要觀眾成長,只覺得他是一個不會檢討自己只會檢討觀眾的導演。
但其實,是我一聽到他的名字我就抗拒了,
但其實,是我看到那麼慢的鏡頭我就發火了,
但其實,我根本沒看過他的專訪,根本不知道他的「原文」到底是什麼?
一路帶著誤解,一直到遇到「臉」。
在「臉」之後,我回頭看了「青少年哪吒」、「愛情萬歲」、「天邊一朵雲」、「不散」
還有近期李康生走路系列的「行者」以及舞台劇的「只有你」
一直到現在,我都還沒有把蔡明亮所有的作品看完,
可能我希望每一部片都是在大螢幕觀看,
也可能,不想面對看完的那天吧............
我不是資深的蔡明亮粉絲,
一直到新片「郊遊」我也沒有看懂,
可是我從來都不會覺得「看不懂」蔡明亮的作品有什麼好可恥的,
是因為看導演的作品可以很自由。
導演曾經說過,看他的電影可以生氣也可以睡著,因為這是你身為觀眾的自由。
而我也觀察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觀眾們看完電影,大多數是會藉由每顆長鏡頭去投射自己的故事跟情感,
反而鮮少討論到關於電影的敘事與人物心境,
我一直在思考這個有趣的現象,
一般看完敘事完整的劇情片,都是迫不急待討論這部影片想表達什麼?
然後故事有多震撼多感人,對白多令人深刻,
可是看完蔡明亮的電影不是,
偶爾你會很想落淚,偶爾你會有種油然而生的寂寞,
可是那是屬於你自己的東西,
電影與其提供敘事,倒不如提供你一個想像。
蔡明亮說他的電影很難「分享」。
的確,一般劇情片分享故事大概就把電影説一半去了,
但蔡明亮的電影沒有故事,
所有的分享都是很個人的。
導演創作個人,
觀眾的體會也很個人。
就連學學文創六樓的裝置藝術,你所感受到的也很個人,
大家的留言都不是在寫給蔡明亮李康生陸亦靜的信,
而是自己的人生,
自己的東西。
這次金馬看了「郊遊」,在中間因為喝了太多飲料跑去洗手間一趟,
我曾經認為,長鏡頭那麼長,可能我去完洗手間回來還在那顆鏡頭,
又或是我不會錯過太多。
可是我錯了,就算鏡頭又長又少,我還是覺得我錯過了好可惜,
而再次有這樣的感覺,
是在我看完「郊遊」的很多天之後,有一天我搭著公車,因為紅燈的關係停在路口
透過公車的玻璃窗戶,我看到一個老人將垃圾桶裡面的東西都拿出來,
然後把一個個50嵐清心等未喝完的飲料並置,
我還來不及看他要幹嘛,車就開走了,
然後我想起了「郊遊」,我想起了“凝視”這件事情,
的確我們腳步都太快太急了,
你不會去凝視一個撿垃圾又是回收的人,也不會去凝視立房屋立牌的人,
這些事情一般導演不會做,
可是蔡明亮去做了,
我一直很感動的是這個馬來西亞出生的導演,
比很多人還要看見台灣的狀況,
建商、房屋、漏水、同性戀等等符號,
蔡明亮一路沒有改變過,他一直走在大家的前面,只是走得很慢很慢....
電影發展那麼多年,
一部好電影、好導演似乎要求的條件越來越高,
對於商業考量來講,唯有大製作、大卡司、高特效,似乎才容易被人期待,
蔡明亮就算在台灣一直被觀眾忽略好了,
起碼也是國際大師級的導演了,
可是他追求的電影,對一般人來說可能是在走回頭路吧!
我常常跟我朋友說,人家別的導演,都是拼了命往自己身上穿衣服,
可是蔡明亮導演不是,他越來越赤裸,不要明星、不要敘事,到了「郊遊」,
連音樂他都不要了。
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段話,
它說人都有太多光環跟標籤,但是把這些「外在」條件拿走的你,
「拿不走」的那個你,才是真正的你。
蔡明亮每次演講都是如此赤裸在分享著,
當然他的電影也是,
我總是忍不住想起這段話,
蔡明亮好多東西都拿不走,
不免開始思索,
那自己拿不走的東西有什麼?
是那些東西形成自己的獨一無二,
不要害怕與眾不同這件事情,
很多事情時間會證明,
久了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的。
金馬最佳導演,無疑是給蔡明亮導演在台灣的創作生涯一個很大的獎勵,
而我也一直覺得蔡明亮跟李安,是內在一樣形式不相同的導演,
在今年李安的大師講堂他說過一句話:
「我電影拍得多好,也沒有你們想像得那麼好。
所以我覺得電影最好的不是在做一個表達、告訴你一個故事,
而是你在觀眾心裡激起了什麼,我覺得這個比較重要。」
這段話,套在蔡明亮的作品也很適用,
這樣的導演,在我心中,跟其他大師一樣重要,
也是我認定的最佳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