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完這部片後真的忍不住在現場和朋友大聲吐槽,
想說這種電影到底怎麼回事,完全看不出內涵,
看了板友這篇平反到才真的了解為什麼有人會覺得好看。
但身為怒到不能自已的存在,我還是很想吐槽這部「政治寓言片」:
世界上這麼多種社會型態、政治理想,
劇本鬧得好像只有這種爛掉的社會是社會是哪招?
我不吐導演也不吐演員,因為我感覺得到這部電影畫面呈現上很厲害,
過場分鏡我都不覺得有問題,貨真價實的很精彩,
(但我中間超出戲,說實話真的沒辦法很認真看)
男主角崩潰陳述後段車廂最初幾個月的慘狀也確實神表現。
(但我還是覺得大家時間很多,為什麼這麼有空)
雖然板友很努力替像我這種類型的人解釋這部電影的符號與意象,
但我忍不住要問:難道世界(社會)只有這種形貌嗎?
世界在各種不同的領導者手上,會出現各種不同的風貌,
我學識不豐只說得出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
在我看來,
這就是共產主義者在「敵視權貴階級」的條件下寫出的劇本,
完全無視資產階級在創造財富之餘也會締造社會公共利益的共生性。
基於「知道這種社會型態是最垃圾的模樣(因為看不到生產性)」的人,
我不能不吐槽設定把「社會」這個框框做小了。
因為「社會」若失去生產性,基本上毫無意義(簡稱「你活著幹嘛」)
然後我就覺得自己看了一部毫無意義的電影。
(所以火車最後爆炸了)
設定一個欠吐槽的世界,然後說要推翻他,
要我不從一開始就吐槽這個世界真的太難了。
基本上看到北極熊,我也覺得那是呼應開頭的「地球暖化」,
但世界新生從哺乳類開始我真的就是很崩潰,
我管你什麼符號,
你到平地上看到一株雜草我也比較開心啊。Orz
(以下是腦補)
最後我發現一個事實:其實男主角只是上錯火車。
基於「社會不是只有這種樣貌」這項論點,
我真的覺得美國、德國、俄羅斯等等國家一定有自己的人類復育計畫,
這樣合理解釋了山上為什麼會有北極熊:
那一定是哪個強國復育中的物種!
不然我才不相信北極熊會自己爬到高海拔山上。
鐵軌沿路看不到人,難道就真的沒有人了嗎?
這是黑天鵝理論啊。
但身為國家計劃,八成會以生產性與優生學為基本,
像火車上這種樣貌的上流社會(除了花錢之外什麼都不會),
八成進不去國家級復育計畫吧,
才會創造這種用錢堆出來的上流垃圾延命計畫,
火車頭w先生就是個搞錯方向的領導者,
他帶領的又是一群只是有錢的垃圾,
這輛火車是能跑到什麼地方去。
然後進不去國家計畫、也沒有錢只能偷渡的男主角=社會最底層的垃圾
(「垃圾」這詞彙用在他身上顯得太重,各位就當作是比喻吧,
反正這部電影全都是比喻和符號嘛)
當一個垃圾想取代一個神經病,世界會毀滅也不意外;
所以這與其說是政治上的比喻,
我真心覺得更像「跟對老闆上天堂、跟錯老闆下地獄」的血淋淋像徵。
他如果偷渡到別的組織搞不好就不用遇到這些事。
這大概也隱含了「商人會打廣告,政府政策都沒人知道」的概念。
還有政府圖利自己之類的。
(我在胡說八道各位懂)
總之因為我用這種說詞成功安撫自己(至少我找到了一個合理性)
所以我其實也滿贊同版友的結論(體制瓦解)的。w
但我還是覺得熱衷於社會制度與政治思想討論的其他板友,
為了自己好,
不要去看這部電影。
裡面的社會縮影真的太片面,不管有沒有看懂都很痛苦。
※ 引述《lavieboheme (消失在迴轉的路口)》之銘言:
: 看到一些網友的負評,有點想為這部片平反一下,
: 的確,"末日列車"的設定和邏輯不夠嚴謹,劇情有許多超乎常理之處,
: 以一部科幻片而言,它的幻想成份大過科學的法則,
: 但私以為科幻片的成就本來並非源於科學上的寫實性,
: 而是作者藉由想像力所投射出的未來,對照現實世界時的意義。
: 光是冰河時期人們選擇登上一列奔馳於各大洲的火車這一點,就已經超脫現實,
: 降溫劑施放於2014年,這些鐵路工程是在何時修建完成?
: 它如何能突破國界藩籬,說服各國強權支持這條鐵路完工?
: 鐵軌與列車在施工時為何已能克服低溫、結冰等極端的物理條件?
: 若要保暖人們應該遷徙地底或接近赤道的區域,
: 結果列車還跑上寒冷高山去過山洞、撞冰牆?
: 這種現實基礎如此薄弱的背景設定,其實禁不起太多推敲。
: 但仔細想一想,原著漫畫選擇用動態的火車來作為階級社會的縮影,其實有其用意,
: 人類的政治想像與歷史觀是以"前進"為原則,
: 我們往往選擇讓少數菁英階級作為火車頭,
: 帶領群眾向前,也因此壟斷了更多的資源與政治權力,
: 而後方的人們像是被挾持般,只能跟隨而無其他選擇餘地。
: 引擎說穿了只是希區考克所謂的"麥加芬"(MacGuffin),
: 它本身的功能並沒有說清楚 (生成能源? 發電發熱?)
: 其真正意義源自作為政治權力核心的象徵,因為它驅動了體制的運作,
: 沒有人去想像火車停下來後會是什麼樣子,大夥看似一直在前進,
: 但這趟旅程沒有終點,只是兜圈子般在設定好的環型軌道上移動,
: 連人們的時間感(慶祝新年)都被鐵道上的地理位置所取代,
: 換言之,當外頭世界崩毀,這列火車和鐵道取而代之,成為人類的新世界和新秩序,
: 這套政治架構的基本邏輯就是循環,
: 火車的在同一條鐵道上移動是循環,
: 車廂內的社會抗爭和生態體系是循環,
: 領導的交替也是同一套體系的循環。
: 反抗軍首領Curtis讓我想起"駭客任務"的Neo,
: 他一開始以為帶領大家打倒Wilford就可以伸張階級正義,
: 但後來發現一再發生的暴動&鎮壓,
: 只是這個封閉體系中控制人數、有效分配資源的動態平衡機制,
: Curtis是這套系統中必須存在的異數,
: 殘障老人Gilliam則像先知Oracle般,在幕後操縱的起義。
: (你也可以將他視為階級革命中被特權階級收編的反動份子,
: 當政權輪替或抗爭改革後,過去反對派領袖一旦嚐到權力的滋味或好處,
: 最終往往也成為另一個腐化的暴君)
: 我認為"末日列車"作為一部科幻政治電影,
: 它提供的結尾是高明的 (儘管這樣的意念並非首創)
: 因為它不是直線式的推翻暴政、大快人心,
: 而是揭露出人治思維下理想化英雄的黑暗面,以及整體政治結構的僵化弊病,
: 我們總以為革命就是推翻一個領導者(駕駛),換人作看看就能解決一切,
: 卻往往忽略了整個體制先天上的系統性問題,
: 也因此當南宮明秀炸毀車門,引發雪崩而促使列車脫軌,
: 使整個體制瓦解,人們才得以走出去看見真實世界和新生的希望。
: 兩位男主角捨身保護優娜和黑人小孩,揭露出拯救下一代生命的傳承意味,
: (仔細分析,片中提到的三次斷手情節都是出於"反抗不義、保護孩子",
: 說理的意味還蠻濃厚的...)
: 如果這是好萊塢電影,編劇絕不會讓美國隊長掛掉,
: 讓亞洲女孩和黑人小孩成為新世界的開創者,
: 但由於這部是韓國主導的合拍片,展現有別過去主流的白人男性中心史觀,
: 個人認為最後的結局有一定的思想高度。
: (北極熊作為現今暖化危機的末世符號,出現在片尾也頗引人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