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輩子只能看十部電影的話,我會毫不猶豫地把「救救菜英文」
這部片算進去。單看預告和片名是非常不吸引我的,一來是覺得新春了,
八成是搞笑賀歲片,二來是覺得這有點綠綠的譯名是哪招?但在朋友的大
力推薦下還是去電影院衝了一發。
以下大雷,幾乎完全劇透,要看慎入。
看完後,才發現這根本就是一部超級深度片啊,無怪乎被譽於「三個
傻瓜」之後最出色的印度片,上映後也拿下了很多獎項。私心希望所有朋
友都能到電影院支持這部好片。
故事的主線是一個印度傳統主婦莎希到美國去幫自己的姪女籌備婚禮
,所以整個場景就分成印度和美國兩部分。(寶萊塢傳統歌舞多半用在過
渡和婚禮的場合,完全不突兀喔)
在印度,除了原有的印度語之外,整個國家其實是講英語為主,連學
校老師都不太會說印度話。而莎希明明就是印度人,也生長在印度,卻因
為不擅長說英語,在家庭裡被鄙視,在家長會上格格不入,又無法從自己
丈夫身上得到安慰。這不就是一種「文化霸權」嗎?只以英文為尊,印度
人在自己的國家講自己的母語,反而被歧視,這合理嗎?
當中有幾個橋段我真的想甩那女兒一巴掌,像是女兒瞞著媽媽去跟朋
友玩樂,莎希其實早已知道女兒去玩,但也沒有特意怪罪,只是半笑笑的
探問:「為什麼讀書一定要去找朋友讀啊?」女兒居然回說「你以為你可
以教我英國文學嗎?」天啊,妳這條長得像白豬一樣的女兒怎麼可以瞧不
起自己的母親?
家長會的時候,這女兒還因父親無法出席而鬧脾氣,莎希好不容易下
定決心要代替丈夫出席,女兒卻說要跟學校老師講爸爸有事,媽媽生病來
請託掉家長會。媽媽微慍的說:「那妳乾脆說我死了算了。」那白豬居然
還趾高氣昂的說:「妳知道什麼是PTA嗎?」莎希轉頭,正色道:「雖然我
不知道什麼是PTA,但我知道什麼是當家長。」
而她的丈夫,感覺是個木訥的好男人,不懂得怎麼樣疼自己的太太,
很多玩笑又開得不甚得宜。像是莎希很擅長做拉度球(一種印度料理,但臺
灣硬是把名字譯為「小圓仔」,覺得很#$%^&,是想要打動物園的廣告嗎?)
丈夫就一直稱讚她做飯做的好吃,會讓他想要回家,不想待在外面。可是丈
夫回家後除了吃就是睡,也不願意好好和妻子說說話。莎希曾經懷疑的問「
你為什麼不娶現代印度女性呢?」而他的丈夫在幾句玩笑話之後,就說「為
什麼要把時間浪費在講話身上呢?」
後來,莎希要到美國去籌備婚禮,丈夫還要她一個人先去(五週),孩子
們跟他自己會最後一週才到。莎希淚眼汪汪的表明需要有人陪,丈夫卻覺得
這沒有什麼。他怎麼可以覺得這沒有什麼呢?
到了美國之後,莎希的親戚們對她都非常的友善,然而這個城市裡的
「服務業人員」的親和度卻有待加強。莎希點餐時因對英文的不熟悉,引來
店員和排隊人潮的不爽,又因為一些小錯誤,打翻了客人的盤子引來一陣辱
罵,也沒有人要幫助她,在她眼裡,所有人都用她聽不懂的語言釋出極大的
惡意。
她連點的餐都沒拿到就奪門而出,跑到路旁的椅子上拭淚。然後,超帥
氣浪漫的破英文法國男人就出場了。我真的太喜歡這法國男人了,講話真的
很甜,又懂得陪伴人。中段有一種莎希因為受到女兒的欺侮(女兒的剪貼本
不見了,打來鬧問在哪裡,媽媽就說在櫃子第二格睡衣下,因為妳會怕被別
人看到,所以我也沒看。女兒說:「反正妳也看不懂。」)心中很是難過,
用印度話哭訴了很長一段路,羅倫什麼也沒聽懂,就這樣一路陪她走
到底。
而且,這真的是一個溫柔體貼好男人的典範啊。羅倫自己是個廚師,在
他知道莎希擅長做東西之後,還跟她說:「我們以後可以開法國印度餐廳」
(這什麼啦XD)明明自己家在前幾站就下車了,還是會堅持送女主角回家
。上課的時候,老師要他分享覺得在這個班級覺得最美好的事物,他也毫不
猶豫地回答:「莎希。」但其實法國式的公開調情,對傳統印度婦女來說是
很難接受的,下課的時候莎希就快速離開,羅倫一路追到地鐵內。這一段,
我覺得臺灣的翻譯翻的比較不好,我也記不起來,我比較喜歡的翻譯是,
莎希對羅倫說:「我沒有想到我都這個年紀了,還會有人願意誇我美麗。」
可是莎希終究有自己的家庭。即使她在當中不被女兒尊重、不受丈夫呵
護,她仍舊是別人的母親與妻子。而且,要說她丈夫不愛她嗎?我也覺得倒
也未必,像是莎希質問他為何可以同事擁抱卻從來不曾抱自己之後,丈夫在
送機時也試著擁抱了莎希,但反而被害羞地推開了,丈夫還一頭霧水說「抱
也不是,不抱也不是,那該怎麼辦?」
還有丈夫其實是盡全力在稱讚莎希,像是「妳生下來就是為了要做拉度
球的」、「妳的出現就是要帶給我們(家人)快樂」,可是,這些稱讚對莎
希來說卻是另一種傷害,因為她不希望自己的價值只侷限在做拉度球、成為
家僕,而沒有得到照顧與尊重。
電影末段,當蕾妲要莎希在婚禮上致一段詞時,丈夫也好意地站了起來
,跟賓客說「不好意思我的妻子他的英語不是很好……」這其實是個溫柔的
動作,但,莎希需要的不是這種封鎖式關懷,而是更多的鼓勵與支持。
最後莎希還是起來講了一段話,而且流利極致,根本就是在變相行銷英
文課程啊。但我覺得講得更好的,是當莎希拿甜點給羅倫時說的一段話,詳
情記不起來了,大意是說,人在學習新事物的時候,會因為新奇而覺得什麼
都好,想放棄舊有的東西,但那其實是一種逃避,學習新事物的時候,其實
除了學習本身,也增加自己的自信,自信足了,再來看原本的環境,也就沒
那麼不美麗了。
這段對我來說很有共鳴,因為在人生的路上,常常有很多的選擇,我們
可以選擇改變舊有的環境,或是拋棄讓自己不快的一切走向全新的世界。我
常常是選擇後者的人,所以如果是我,我八成也會選擇羅倫。因為我認為,
就算再回到那個環境,同樣的問題還是會一樣上演,而且過去的委屈不會因
此淡忘,反而更加傷痛。但是,如果我真的選擇了羅倫,拋棄了過去所有之
後,還是要去學習接受新的文化觀,很多事物看起來新鮮是有趣的,但當中
要磨合起來,又會有另一種痛楚。所以我想,對羅倫來說,的確很遺憾,但
莎希的選擇確實是合宜的,感情這種事,選擇的往往不只是對象,還是選擇
一種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
她的丈夫也很可愛,當莎希拿甜點回來的時候,問了她說:「妳還愛我
嗎?」我想這可能他發現自己的妻子居然有自己的交友圈、有驚人的手藝、
在語言也有很高的天賦,而自己過去從不支持鼓勵,甚至是說,了解這個女
性,因而開始對這段感情感到自己的不足。當他說出「妳還愛我嗎?」眼神
透露的盡是惶惶不安,莎希笑了笑,說:「如果我不愛你,我還會給你兩顆
拉度球嗎?」
講到這,莎希到底給羅倫幾顆啊?但不管莎希愛不愛羅倫,她終究沒有
選擇他。畢竟莎希也說:我到了這個時候,需要的不是愛,是尊重。
很慶幸這不是一部爽片,如果是爽片,女主角就會跟羅倫跑掉,然後下
一部就會改名叫「救救菜法文」。也很慶幸這是「寶萊塢作品」而不是「好
來塢作品」,沒有一味地歌頌英美語系國家,而在最後的收尾來了神來一筆。
當空服員詢問莎希與丈夫想看什麼報紙時,丈夫拿了紐約時報,但莎希
「紐約……」二字脫口時,突然頓了下,笑笑地問了句「你們有印度報紙嗎?」
這個結尾太感動我了。
我想這是對祖國的一種在乎,畢竟,英文只是一種工具,我們學習了英文,
不是拿來鄙視自己的文化的。拿報紙這件事,表明了她想了解的,終究不是別人
的世界別人的文化,而是自己國家的大小事。
這部電影最後救起來的不是「英文」,而是一種「自尊自重」,當一個人打
從心底對自己有自信,不會感到不足,才能去改變現在的環境與不安。
最後,再補一個小小的點,這部片提點的小點其實很多,當中還有一段是大
衛老師他跟男友分手,很難過,上課晚了些到,同學便討論此事。當中一個男同
學就說:「男同志分手有什麼好難過的?丟一個就交一個啊。」莎希用她那不是
很流利的英文說:「你不可以這樣說。你可能覺得大衛老師那樣『不正常』,但
對大衛老師來說,你也是『不正常』,但是,心痛的感覺是一樣的。」天啊,這
段太適合拿來講多元成家了。
這是一部很好看的電影,可以討論的點很多,有文化議題、性別議題、情感
關懷……就是要討論的東西太多了,部分情節會讓人覺得雜蕪,但運鏡明快,也
善用音樂做過場,讓人不致於覺得不耐。整體而言,非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