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有種想要把現在感覺立刻寫下的心情。
身為一個嘉義人,今天一路參加KANO在市區的遊行,
再到棒球場內看了KANO的首映,只是單純喜歡看電影並不專業的我,
試著盡量不爆雷,用簡單方式讓更多人知道KANO給我的感動。
今天遊行時,有一位市區國小棒球隊的小朋友上台致詞,
雖然難免緊張與生澀,但最後,面對著馬路上滿滿的人,
他說:「我要變得很強,我要變得很強很強,
我要加入職棒,我要代表國家隊,我要去打美國大聯盟。」
這就是運動,全心投入且毫無保留,很容易讓每一個人都深受感染而被打動。
其實在地方上算是從小耳聞的故事,加上小時打過棒球,
所以當初一聽說魏導在構想要拍這部電影便非常期待,
加上後來願意讓打過少棒的馬志翔導演來導這部片,
敬佩魏導大器的同時,更是讓對本片的期待加倍再加倍,
因為親身打過並熱愛的運動,處理起來一定更加深刻,較抓得住精髓且更能打動人。
片中演員也是請真正的學生選手們來演,動作實在非常到位,
大幅提升了整部片的可看性、完成度與說服力。
因為難得有發生在自己家鄉的故事搬上大螢幕,那種感覺難以言喻,
雖然是個完全沒經歷過的年代,但因為和土地有所連結,期待同時卻充滿好奇,
那樣今昔對比的心境略帶違和,卻非常貼近而又真實。
棒球場內的天氣微涼,一片漆黑只有夜色中隱約透著球場的輪廓,
抬頭甚至看得到星星,最後燈亮起,眼前就是壘包與紅土,
真的有種想跳進場內跑壘一圈的衝動。
這兩年多來持續關注電影拍攝的狀況,聽到終於殺青時很開心,
但當知道離上映還有十個月時差點崩潰,覺得時間過得超慢,
一度想去看嘉義拍攝中的片場,怕破壞樂趣還是硬著頭皮忍了下來。
最後,果子電影團隊延續一貫的風格,
願意考據史實並不惜成本,在細節上有所堅持。
成果也帶來了非常有說服力的品質,將故事說得豐富、細膩、到位且動人,
加上負責編劇、監製的魏導這次在劇本和內容的取捨也有所進步,呈現出很棒的效果,
馬志翔導演更是將整部電影處理得很流暢,第一部長片特別值得肯定。
本片的故事與結局忠於當代並原貌呈現,
平鋪直敘地讓觀眾參與球員們一年多來的苦練與比賽過程,
簡單參雜些時空上的順倒敘,配合恰如其分的笑點和小插曲,
偶而穿插幾句台語,感覺就像平時會發生在週遭你我身邊那樣的親切。
一種溫暖自然的風格連貫全場,配上比賽時的激昂澎湃,
眼淚很容易不自覺落下,卻又捨不得因擦拭錯失任一個畫面,
整體節奏拿捏得恰到好處,三小時一點也不覺得太長。
同時片中帶到了嘉南大圳的部分,
巧妙地將同一塊土地上的同一群人們,用兩則美麗故事連結,
藉農人對興建大圳的質疑與不看好,仍持續耕作,努力生活;
襯托三族共和的嘉農球員們初期沒贏過球卻天天喊甲子園,
儘管受到身旁人們的嘲諷與挑釁,依舊埋頭苦練;
施工技師人在異鄉卻全力建設,期望完成龐大工程造福一同生活的人民。
一場天災,有人身體受傷,施工受阻;有人作物泡湯,心血盡失;
也有人遭逢打擊,求助無門;有人蒙受戲謔,臉腫鼻青,
更是說明了在這土地上,你我不分族群,結果將一起接受,一起承擔。
到最後大圳完成,水庫終於開通,
這份精神也一同灌溉,一同滋長,並隨著球隊一戰又一戰的勝利,
將同塊土地的人民如水流入渠道般緊緊結合在一起。
喚起人們的熱情與對家鄉國族的認同,一起關心每一顆球,每一場比賽,
到最後永不放棄,跨越種族,讓整座城市沸騰,整個甲子園球場為其感動的天下嘉農。
這放下種族、國籍、背景,單純為共同目標奮鬥的精神,
不只打動了在場的每一位觀眾,打動了日本作家菊池寬,
更進入街道巷弄,傳送到每人日常生活。
灌溉屬於這塊土地人們的血脈,成為彼此的共同記憶。
當年的嘉義市容非常美麗,充滿名符「畫都」的藝文氣息,
富風格且人文風味獨具的建築林立,和今日現狀一對比不免感慨。
我們腳踩同一塊土地,曾經為了一顆球一起尖叫,一起掉淚,
在這一同成長,一同歡笑,一起經歷每件事,
一起擁有許多矛盾、遺憾,卻也值得驕傲的記憶。
唯有這塊土地的人民不論背景與族群,別看輕自己並齊心努力,
勇於承受苦痛和艱辛,直到最後一刻都不放棄地咬牙堅持,
才能贏得國際各國家尊敬,發自內心為我們吶喊,
而我真心盼望結滿金黃稻穗的那一天。
我們是嘉農,來自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