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deadcatchen.blogspot.tw/2014/02/blog-post_23.html
花了好多時間翻看網路上的影評,同時去沉澱思考,為什麼我不喜歡這部電影。不喜歡
留法作家張亦絢所推薦的法國片,對我來說是很大的壓力,因為那是一種藝術品味的追
求,她下筆為文盛讚導演阿布戴.科西胥(Abdellatif Kechiche),我得要花很長的
篇幅來自我反駁。
起初我以為,這是因為它不是一部浪漫愛情電影,不是皆大歡喜的結局。它很寫實、坦誠
,呈現兩個女人相戀十年的流金歲月,攤開所有關係裡的緊張衝突。關於兩人原生家庭以
及職業取向的差異,造成兩人分手的必然,這已經有很多影評著墨,在此不多加討論(例
如飲食:海鮮、生蠔、意大利麵)。因為它很真實,所以註定是一場悲劇,就像電影裡的
希臘悲劇課,台上老師解說悲劇是無法避免的,不管我們怎麼做,它關乎永恆、那些超越
時間性的東西。當我們提到希臘悲劇,我們知道它透過了旁觀劇中人的苦痛,達到了昇華
和洗滌的效果,於是做為觀眾的我們,對於「命定」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
故事裡,兩位女主角在街上偶然一瞥,一見鍾情,正與電影中的文本不謀而合,那是影片
一開始,高中生阿黛兒的班級所上的法國文學課,老師引導班上同學朗讀法國十八世紀劇
作家馬里伏的作品《瑪希雍的一生》,此文成為全片的隱喻:當妳在路上遇見了一見鍾情
的愛,與對方交換眼神,該怎麼理解?她的心好像失落了甚麼?是更多?還是更少?妳會
遺憾,沒能填補上內心的失落。我在昏暗的電影院中,彷彿也墜入了文學課的情境,想起
念過的法國哲學,主體與客體的物換星移,在這裡,主體因為慾望的引發、投射,而成為
了被動的客體,於是有了失落的產生。
導演使出渾身解數,也如張亦絢所說,他成功地代表了法國,在電影裡端出琳瑯滿目的菜
餚:法國劇作(馬里伏)、哲學(沙特)、繪畫,但令我感到不愉快的是,
這部電影好像一個設計精巧的機關,演員人物輪番上台,但她們就像魁儡人物,被命定的
線所設限,註定要相愛,也註定會因為差異而分別。走筆至此,我已經釐清自己,不是因
為喜劇悲劇而不喜愛這部電影,而是拍攝手法,套句寫作朋友的話:是全知觀點太強了。
如果導演在電影裡扮演了上帝,那做為觀眾的我,還有甚麼好逃逸的?
又有一說是因為「關鍵十分鐘」,指的是兩位女主角的性愛場面。我覺得到底有沒有必要
,是需要一番討論的。一種就是對女同性戀奇觀式的獵奇、嘖嘖稱奇,還有一種是毫不考
慮美學的同志運動指南,強調一定要充分呈現女同性戀的性。家住華山光點旁,走路就看
到了其他城市沒有播映的女同志電影,不知道是不是一種幸福。儘管我知道文化工業、異
性戀霸權,但是當小庶務提出要看這部坎城影展得獎電影時,我心裡其實鍾情於硬梆梆的
《機械戰警》。畢竟青菜蘿蔔各有人愛,我素來討厭觀看豐腴裸露的女體,赤裸裸地像菜
攤上的豬肉,攤在那裡任君挑選。我認為本片過於冗長的性愛場面,像過飽和的鹽加在水
裡,讓人生膩。
P.S 在網路上找到一篇字數頗長的影評(《接近無限溫暖的藍》:情慾的可能)
她引用理論講了關於「男性凝視」的政治性的問題。那十分鐘的性愛場景必要不必要,不是
因為導演是男性,就必然是男性凝視,在這裡,指的還是拍攝手法的問題,以下為引文:
這與導演本身的男性性別並無必然關係,而是在於其拍攝手法。若仔細留意,會發現
Ad?le與Emma的性愛場景多以中鏡頭組成,故兩具平排的女性裸體完整地出現在銀幕上;
加上有別於全片其他場景的打燈手法,在偏亮的燈光下,床舖猶如聚焦的舞台,
兩女就如被陳設其上供人欣賞的展覽品,確實呼應了一些色情電影的拍攝公式。
http://chanrain.wordpress.com/2014/01/04/%E3%80%8A%E6%8E%A5%E8%BF%91%E7%84%A1%E9%99%90%E6%BA%AB%E6%9A%96%E7%9A%84%E8%97%8D%E3%80%8B%EF%BC%9A%E6%83%85%E6%85%BE%E7%9A%84%E5%8F%AF%E8%83%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