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orton (小鑫)
2014-02-24 00:06:30第一次發比較長篇的文章
段落排版若有問題還請見諒
防雷一下
這不是一部抨擊貪婪的電影,而是一記衝著觀眾而來的當頭棒喝
是對那些譴責喬登的人提出的疑問,也就是:「你真的有比喬登好嗎?」
電影內容佔用了很長一段時間在敘述喬登致富後荒誕失序的生活,其瘋狂、誇張的程度讓
人在直覺上很容易會認為是不可取的,但不論是出於何種原因,喬登卻又隱約具有一種個
人魅力在吸引著觀眾。
觀影的過程中將同時受到兩種情緒的衝擊,一方面對於喬登的貪婪失序感到唾棄,一方面
卻又因為喬登的魅力而感到崇拜,並對其坐擁的財富感到羨慕,這無疑是在質疑觀眾在道
德上的自我矛盾。透過喬登與其他人物的互動,其實也多次展現了這種質疑,其中我認為
較為明顯的不外乎FBI的部分。
如同他對公司元老所做的說明,喬登認為一般大眾都想要致富,所以當他意圖賄賂FBI
而詢問其是否曾經想過要當證券經紀人時,其實也是在詢問一般大眾是否想要致富。
喬登的這一個觀點在劇中的其他片段得到支持,FBI半開玩笑式的肯定回答、事後在地
鐵上環顧乘客的神情、片尾中學員滿座的銷售技巧演講,都是對於觀眾道德矛盾的揭露,
也再再證實了喬登所說的,我不是「真的罪犯」,因為大眾跟我一樣貪婪。
於是,為何羨慕喬登財富、折服於其個人魅力的一群人卻又同時對於喬登感到不齒,為何
產生這樣的道德矛盾,此一問題便藉此浮現。而我認為答案就在於呈現道德高度的誘因。
其實這樣的經驗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很常見的。
例如,不論事件的大小輕重,一群人在電視機前面共同數落社會新聞的罪犯;無論有無實
際措施,政治人物都傾向於在政策宣稱要嚴懲犯罪,其原因都在於,透過非難罪犯我們可
以呈現自己在道德上的高度、道德上的不妥協,罪犯在這個時候便成了一種祭品,藉由譴
責他們的罪行,我們撫慰了自身的道德情操。
這種情況在中產階級對於有錢人的評論中又尤其常見,我們心裡的某部分總是希望變得像
喬登一樣的富有快活,但事實不總是如你所願,而人性包含競爭、比較,於是當有錢人恰
巧成為罪犯時,我們便訴諸道德譴責,以達到自我提升的效果。
而上述祭品的角色,在電影中便由喬登來扮演,並且透過個人魅力、財富魅力的展現,觀
眾很容易對喬登的生活感到不妥卻又略帶嚮往,整部電影彷彿成了為觀眾量身打造的道德
陷阱,一不小心便會遭到道德上的突襲。
但我認為這種突襲應該不是負面的,而是具有積極意義的提醒,透過將大眾從道德上的虛
位拉回平凡,消除優越的光環,電影所期待的應該是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以便在面臨實
際情況時,可以貫徹自己的原則,而非嚴以待人、寬以律己地說一套做一套。
作者:
maxxV3 (食言而月巴)
2014-02-24 03:11:00主角最後有拿到姑媽的遺產嗎? 他們有順利到瑞士銀行??
作者:
Morton (小鑫)
2014-02-24 11:33:00不確定,劇情就接到他領悟了,不過沒拿好像也不影響他生活
作者:
muggyman (六張犁智英)
2014-02-24 13:34:00這是我目前看過就該片最好的一篇影評
作者: cainfine 2014-02-24 14:09:00
推~
作者:
Dolce (April in Paris)
2014-02-24 19:33:00推,很認同
作者: jacob317 (在台灣 現實比戲劇更精采) 2014-02-24 22:45:00
推!
作者:
nicholou (nicholou)
2014-02-25 22:10:00推
作者: s7ivius (s7ivius) 2014-02-27 11:36:00
推
作者: flyesther (fly Esther) 2014-03-01 00:25:00
最後一句非常中肯
作者:
gonego (狗捏狗)
2014-05-24 02:42:00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