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含有電影「郊遊」之劇情心得,請自行斟酌閱讀。)
「青蛙祈禱神給牠們一個國王來保護牠們,神給了牠們一根棍子。牠們再祈禱神給一個國
王,神給了牠們一隻鶴,鶴把青蛙都吃掉了。故事完了。」
這不是童話,這是蔡明亮電影「郊遊」中,小女孩李奕婕自己編的故事。小小故事,卻蘊
含了一個民主制度中,一切你必須知道的東西。
中文片名是「郊遊」,英文的片名卻翻譯為「Stray dogs(流浪狗)」,如果光看李康生
在路口舉牌替建商打廣告、一家人在公廁洗澡、睡在工地,我們很容易把流浪的意象侷限
在「沒房子住」這件事上,其實,英文的stray有著層次豐富的意義內涵,除了流浪之外
,迷失、走入歧途、失神、離群、離題等意思,都在這個字的射程範圍之內。而郊遊要描
寫的,正是個沒房子住的人、迷失的人、走入歧途的人、失神的人、離群的人、離題的人
。
就如同所有的社會問題一樣,這個家庭本身的問題,在影片中都是用很隱晦、非直接的方
式展現,如果觀者的敏感度不夠,很容易就會漏掉。好比說小女生寫功課造詞,手就是打
、腳就是踢,暗示著這個家庭有家暴的情形,實際上有沒有家暴、媽媽是不是因為家暴才
離家出走?我們不知道,但當小女孩從大賣場買了一棵高麗菜假裝是媽媽陪在自己身邊睡
覺,爸爸趁著孩子熟睡,戳瞎了高麗菜上的雙眼、生吞活剝了「她」。他兇暴、他憤怒、
他難過、他疲憊、他絕望、他不甘、他軟弱,他,好想她。
影帝李康生的情緒複雜到了這個層次,我們大概就得以直觀到所謂「家」的情感本質:它
矛盾、它沒道理,它分崩離析只差半步,但它始終就是能以一種畸型的樣子繼續存活。上
一秒爸爸才在滂沱大雨中帶著兒女尋死,下一秒兒女們就一起慶祝爸爸生日。也就是在離
家、但暗暗監視著家人的媽媽把兒女從鬼門關救回自己住處後,媽媽和女兒低聲說著些體
己話,此時鏡頭不是對著兩人,而是游移在牆上嚴重斑駁的壁癌,那個光線、那個構圖、
那個色調,大概可算是最華麗的壁癌吧。
我相信一個藝術家,一定能有本事將最破敗的廢墟描寫得華麗無比,同樣的,一定也有本
事將最華麗的文明描寫得如同廢墟。本片中出現了一座真正的廢墟,遠方不斷傳來的捷運
聲告訴我們這仍是文明的都市,人將大賣場過期不要了的食品拿來此處餵養無家可歸的流
浪狗,鏡頭還匆匆帶到了廢墟中蔣介石、李登輝兩人的總統玉照委棄於地,暗示這座廢墟
就是會懸掛領導人玉照的政府機關。
最後一幕,蔡明亮招牌的長鏡頭花了十幾分鐘的時間,讓我們凝視爸爸媽媽的決定,爸爸
選擇了媽媽,媽媽則選擇了再度轉身離開。鏡頭轉向,我們才發現,我們凝視著爸爸、爸
爸凝視著媽媽、媽媽則凝視著壁畫,這壁畫,堪稱這整座政府廢墟唯一完整的東西,畫的
是一條河的彼岸。而爸爸拿來渡河到彼岸的船一共出現過兩次,一次擱淺在現實的岸邊,
另一次,則是試圖載著孩子自盡。
沒有出口,就沒有所謂出不出去,沒有主題,離題就是主題的題。中文片名「郊遊」這個
詞,呼應了劇中提及的作文題目:老師要求一個沒有家天天在外頭流浪、混大賣場試吃的
孩子,以「郊遊」為題,寫一篇作文。而沒有家,哪裡都不算郊外,但也哪裡都算郊外。
媽媽凝視著政府廢墟中的彼岸,轉身離去了。爸爸凝視著政府廢墟中的彼岸,轉身離去了
。
觀眾凝視著政府廢墟中的彼岸,他們也離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