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影評]KANO:半部好戲
http://tinyurl.com/kvp8hcb 好讀版
MyScore:6.7
衝著魏德聖導演的名號要看電影『KANO』的人要注意了!電影KANO導演是馬志翔,魏導主
要的角色是監製。監製對本片涉入程度多寡我們不得而知,也許多數是大方向的提點,所
以觀影前需以『觀看新導演作品』的心態進戲院,才不致與期待有過大的落差。
當然,不是新導演就一定有什麼問題。電影『KANO』開場戲的基隆港,帶出火車,渡輪的
大型佈景,還有一群日據時期的新兵服飾,讓人想起電影『海角七號』情書的延續。而
1931年日本統治時期,所有演員多數都可操著流利的日本話,也讓人看出如『賽德克巴萊
』在語言上堅持時代背景的堅持,都有延續魏導風格的傳承意味,投資規模與用心程度也
顯而易見。
從大至嘉義街景的場景搭建,嘉義動員人力的規模,甲子園球場的塑造,小至甲子員球員
開幕進場動作,首名打者與比賽終了必備的警報聲,都有一定水準的合格表現(雖然甲子
園球場觀眾席仍有動畫比例配置的視覺瑕疵)。演員選擇不採用觀眾熟悉的臉孔(例如:林
美秀之類的老面孔),多數使用日本人與素人,也讓那個久遠又陌生的年代,有了更多揮
灑的可能性。電影『KANO』採用學生球員為主體的策略,也讓這部棒球電影的球技骨幹,
得以充分的支撐。飾演主戰投手吳明捷的曹佑寧,能相當正確且具美感地演出大車輪投球
姿勢,飾演強棒蘇正生的陳勁宏,打擊姿勢也有可說服人的主砲架勢,這可不是一般奶油
小生可做得來的。所以,詳實考據,忠實呈現,從場景或演出的細節還原當時時代的氛圍
,都是『KANO』相當突出的優點,尤其在台灣這個沒有成熟電影產業的環境,這部電影在
視覺與聽覺上呈現的成績,都相當值得肯定。
這部電影的前段,所有元素尚控制在合理範圍,也讓人不禁對導演馬志翔刮目相看,但越
到中後段越發現,電影的企圖太大,想說得的主題太多,影片後段又發狂/失控般地大灑
投手吳明捷手指破皮又肯堅持到底的狗血(註:所為狗血,指的是常反覆見於各類戲劇,
略顯煽情的戲劇表現手法,於真實球員的表現無關),使得電影質感在末段有如大怒神般
,失速墜跌成如『天后之戰』、『球愛天空』等級的棒球勵志電影,只勝在少了些廉價的
嬉笑怒罵,真是相當可惜…。
將棒球觀念轉為人生哲理,是從汗水血性中提煉昇華的方式,電影大談談種木瓜理論,兩
次可以,三次就嫌多,尤其是冠軍賽關鍵時刻,吳明捷手傷亟欲堅持,其它球員出來提點
老師?似乎也未盡合理;甲子園冠軍賽裡的敘事節奏,呈現一如偶像劇般的格局,剪輯零
亂與不合情宜的情緒反應穿插,都一再拖累電影進行的順暢感。札幌強投錠住選手,身為
敗軍之將,面對恐懼與挫折,以及心態上對嘉農的折服,理應讓編導有更大的揮灑空間…
,但面對吳明捷對贈球的冷漠,他仍願繼續成為死忠支持者的心理歷程,恐怕不是和挑撥
族群議題的日本記者喊喊『英雄戰場,天下嘉農』口號就能交代清楚的。而這部電影到底
想談的是:嘉農的棒球與土地連結?還是近藤教練與嘉農的不放棄精神?還是嘉農的三族
共合,棒球是選球共同的語言?還是青梅竹馬的小小情緣?還是販賣純粹的棒球熱血勵志
?由於導演想講的太多,其實有點曖昧難明,還是得看觀者如何接收與感知了…。
對於看了多年日職的我而言,1931年代實在是太遙遠,那一代的日職選手是不可能熟悉的
,嘉農的故事我曾聽說,但唯一聽過的選手是吳波(電影裡愛打棒球的青少年),後改名吳
征昌,赴日加入巨人隊,這也是少數台灣人能進日職,甚至登上名人堂的優秀球員,這樣
重要的人物,雖不是當年上場選手,KANO裡自然也不會遺漏他的。
而令人訝異的是,那個年代的省中居然都有棒球隊,連我的高中母校都有(而且還是強隊
?),這跟筆者高中時擔任壘球社幹部,但因場地因素而幾乎被廢社的狀況,顯見台/日的
棒球風氣實在相去甚遠。日本高校野球的蓬勃,絕非台灣可以相比,每年數萬名高校選手
打球後,雖多數無法成為職棒球員,但事業成功者可以回饋棒球,穩健生活者可以繼續當
死忠球迷,這樣的良性循環,也才有從基層到職業一路而上的健全體系,基礎雄厚,球員
也才有對抗黑金與賭博誘惑的能力,台灣球迷也才不會一再習慣於幾年就循環一次的職棒
簽賭興衰。
甲子園的青春/鬥志與熱情總是最感動人的,懷抱著夢想進軍甲子園,是許多日本男人年
少時最單純也最天真的渴望。我喜歡看甲子園,喜歡那種純粹,那種贏者笑著唱校歌,輸
者哭著扒土回家的乾脆。我渴望著唱著『大海蒼蒼,高山昂昂…』的感動,即使高校生涯
已遠,人生已不復得…。我也渴望著未來有一部真正優秀的『甲子園電影』,談談92年星
陵高校永遠獲得敬遠的松井秀喜,談談宰制高中球壇的森尾和貴為何最終無緣職棒,談談
06年田中將大與齋藤佑樹的宿命對決,以及多年後的迥然不同的野球人生…。人生很多的
滋味,其實都在那顆紅線球上演的故事裡,都得以淺嚐,得以挖掘…。
Kafel Chang 卡費羅 2014/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