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片的主題就是不能輸
戰後台灣棒球敘事有很長一段時間的歷史建構奠基於紅葉少棒
如果改朝換代是無奈的歷史命運 那嘉農世代的球員也是台灣歷史斷層的受害者
那段輝煌的歷史被政府、社會、兒孫否定
日本統治五十年的歷史完全被統治者抹殺
上映前 被統派團體批評劇中90%以上台詞用日語
他們生作日本人 領的是日本國身分證 學校場域用日語有什麼不對?
那個時代能念農林學校的台灣人 已經是知識菁英
劇中語言的安排也很洽當 例如庶民間的對談以本地話為主
(例如農民的台語和書店老闆的客語) 漢人球員之間私底下也用台語交談
這部片情節安排很類似小時候看的青春熱血野球漫畫
一個沒贏過球的弱小球隊 在鐵血教練用嚴厲的訓練方式改造成打入甲子園的強豪
有青澀的初戀、失戀、團隊的友情與敵隊的尊敬
如果那麼簡單的話 去看H2就好了
劇中前段 被嘉農於甲子園第二回戰打敗的北海道隊王牌投手錠者抵達嘉義的時候
畫面帶到高砂義勇軍 由於1945年台灣才實施徵兵制 那些七生報國的人是志願的無誤
由於是殖民地 殖民地的人民有想著不能輸日本人的情結 所以才有為數不少的志願兵
而1930年已是內地延長主義實施10年 球場上奮戰的漢人 原住民球員
還有在噴水池聽放送的嘉義市庶民心情也可能是如此
當日本記者在嘲笑這支由內地人 漢人 蕃人組成的隊伍是雞尾酒球隊
近藤兵太郎回應:"大和民族擅長防守 漢人擅長打擊 蕃人速度快"
這種看似平等的論調 實際上隱約有種族偏見
所以說編導有媚日情結那是想得太簡單了 裡面有更深刻的意義要傳達給觀眾
個人認為在有五萬多名觀眾的甲子園決戰 連日本人都忍不住動容喊"天下嘉農""紅不讓"
整部片對於野球競賽本質最成功的營造莫過於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