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KANO已經快一個禮拜,
心中有許多感動,但遲遲未PO文,
主要是看到movie板上已經有那麼多深刻精闢的心得評論
而像自己這種一堆隱喻象徵都看不出來的人實在是不好意思上來PO文
(虧我還是戲劇相關科系畢業,不太會寫影評實在有可恥到XD)
然而,最近看到不少關於KANO這部電影"意識形態"的討論,
讓我實在很想上來分享自己對於KANO這部片的感覺及想法
(文長警告!!!XD)
從KANO這部片中得到的感動細節不再贅述,畢竟跟板上很多人都差不多
但這部片帶給我最深的感觸是讓我有機會認識臺灣這塊土地上曾發生過的故事
最大的意義是加深自己對於以身為臺灣人為傲的認同感
身為一個標準的"38年來臺外省家庭後代",
從小到大聽到奶奶跟我講的都是關於山東青島農村,共產黨批鬥與連夜搭船逃亡的故事,
上國中開始學到髒話以前,完全不會聽也不會說任何台語(山東話倒是講的不錯XD)
曾經有一段時間,因為好幾次被人家指著說:"你是外省人,你才不是臺灣人"
以及看到電視上某些較為激進的深綠人士以激烈手段抗議(像是潑糞之類的),
而對於"臺灣本土意識"感到牴觸與反感,將之連結到不理性的象徵
後來這種反感有降低一點,但對於臺灣也沒那種強烈的歸屬感或認同感,
頂多就是平淡覺得是自己出生及居住的地方
然而,進了大學之後認識到來自全台各地的人,
認識了批踢踢XD
在同學的聊天裡以及許多戰文裡,
發現到好多人所共享的,關於台灣的歷史記憶,我居然完全不知道
我知道在山東青島某個我從沒去過的農村裡有黑瓦房,有成片白楊樹林,
冬天時村民會一起聚在廣場醃白菜,曬辣椒,
但對於我從小出生成長並擁有護照的地方,
我居然除了歷史課本中那些生硬的文字之外,甚麼都不知道
那種感覺其實是非常衝擊的,好像自以為自己了解一個相處了20幾年的家人,
結果某天突然發現自己其實對他的甚麼都不了解,甚至自己對於他來說其實是個外人
我突然發現自己跟台灣之間的連結除了領有護照之外,幾乎可說是沒有
那是一種非常不甘心又寂寞的感覺,覺得自己跟這個本該是我的家的地方居然是這樣疏離
因此對於魏導團隊這幾年相繼拍出跟台灣有關的故事,
包括這次的KANO,看影片時除了感動之外,
更多的是感謝,
很謝謝他們藉由這部電影,告訴我曾經發生在臺灣的故事,
讓我覺得自己藉由這部電影,與臺灣又更接近一點
從海角七號,到賽德克巴萊,再到KANO
我自己是把它們視為臺灣三部曲,
海角七號講的是某一部分臺灣人對日本人的愛,
賽德克巴萊講的是某一部分臺灣人對日本人的恨,
而KANO則是愛恨交雜在一起之後的超脫,回歸於生活本身
體現那個時代的臺灣人(包含漢人,原住民,與灣生日本人)對於自己家鄉的認同
就好像電影最後近藤教練的回答:
"會看到的是一片金黃色的稻海" (大概意思,不記得確切內容)
也是全片中我最喜歡的對話與大哭點
(阿基拉浴血奮戰也只有眼眶濕潤的我居然在最後一刻大崩潰啦!!!)
對臺灣土地的情感都凝鍊在那短短一句話裡了
除了對嘉農球員的情感之外,
我相信近藤教練一定也是如同看著球員練球的背影那樣,
認真將臺灣的人事物看在眼底,銘記於心,並真心接納臺灣這塊土地
才會對於吳明捷的詢問給予那樣的回答
如果這不是愛臺灣,那甚麼才是愛臺灣啊!!!?
若說在看KANO以前,
我對於自己身為臺灣人的認同感是來自於對一部分沒品大陸人的反感
(那種"幹!!!我才不想跟這種人當同胞,還是當臺灣人比較好"的感覺)
那麼在看完KANO後,我對於身為臺灣人的認同感是因為我真的以身為臺灣人為榮
很開心自己出生在臺灣,這個曾經發生過許多美麗故事的地方
我由衷感謝導演,演員,以及所有劇組人員透過KANO讓我得以與那樣美好燦爛的信念相遇
(費盡口舌想說服老爸一起去看,但他說他堅持不看"日本片",唉...小傷心..T^T)
=====================以下一些出戲跟遺憾點很希望能跟大家討論==================
1.從肚子陣痛蹲地到阿靜生小孩還有生完小孩後跟醫生含情相望:
覺得略有拖沓之感 (出戲)
2.蔡昭昭:鏡頭安排明顯讓觀眾感覺她不是路人而是特定角色,
但偏偏又草草帶過,有種不上不下的感覺,還不如不要放(出戲)
就好像髮尾的分岔,很細小卻又無法忽視,讓人心煩意亂不如直接剪掉
3.小里之無預警超瞬間回歸請問你是裝了ET*G嗎?
明明前面還上演傷心分離的感人戲碼"今天你就把這裡當作是你的甲子園"
"Akira,把他當作你最強的敵人",然後近藤教練還親自蹲捕
就在我還沉浸在前面的情緒裡結果後面馬上"嗨大家~~我又回來了 >.^"
雖然在愣了好幾秒之後聯想到前面教練去找小里一家的畫面可以猜想到是教練去協調,
但如果能在小里跟隊員的對話中簡單交代一下會更好
要是能把觀眾的 "欸!???.........喔" 直接變成"喔",就可以看得更投入了 (遺憾)
4. 可以把感動點間變笑點的特效:
其實很多特效我都覺得OK,像是有人講到的球場觀眾,我根本沒注意到
而嘉義街二樓以上的特效我也覺得做得非常棒啊
但就是那片尾的船讓我差點笑出來,唉,只好死盯的字幕看 (既遺憾又大出戲)
5. 太刻意的記者讚嘆:
那個原本充滿歧視的記者態度突然大轉變,瞬間變嘉農擁護者,
非常突兀,我看了都莫名替他感到一陣無以名狀的尷尬(?)
(這裡就可以看到一點賽德克巴萊手法的影子,
那個記者的台詞就跟鎌田彌彥少將那句讚嘆賽德克人武士道精神的台詞一樣
超~級~硬~啊~~)
電影中都有導演的"幽靈",就是藉由角色之口替導演發聲,傳達想法
適當安排可以有很好的效果,像是濱田老師的木瓜理論即為一例
但那個記者的台詞安排太刻意,讓人立即感受到導演太直白的意圖而瞬間出戲
其實有時候沒有台詞的表演比刻意放台詞還更有張力,
自己擅自腦補一下,其實如果那段台詞由旁邊的觀眾來講而被那位記者聽進去
記者完全不講話,而是被大家的情緒感染,
然後加入周圍的人一起拍手,甚至也不用喊天下嘉農,一樣可以感受到他的轉變
覺得會減緩直接講出那句台詞所造成的出戲感......
(一點個人想法,拜託不要嗆我鍵盤導演)
6. 球員生平:
這點好像還沒看有人分享
我在看的時候感到非常納悶,
為什麼片尾講到球員後續生平時不是用真實歷史照片?
很多國外那種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
在片尾講人物後續的時候往往都是放上真實的歷史照片,
讓人更深切感受到電影在講述的是一個曾經發生過的事
再者,既然有放一張嘉農全隊與教練的合照,
那為什麼前面球員生平的部分不統一放當年球員的球員照片?
覺得感受會更深刻.......
還是其實是想讓一些沒存在感的球員更多鏡頭?(整個大誤XD)
哈哈,我好囉嗦,不知不覺打這麼多,感謝沒按END看到這裡的你/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