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cont (徜徉希臘海 ︠NI 看板: movie
標題: [好雷]一刷再刷的KANO意象
時間: Thu Mar 13 00:49:02 2014
三刷KANO的小心得,版上神人大人們很多著墨的點就不再累述啦。
1.帝國主義(反帝國主義)
KANO的年代是1930年代的臺灣,毫無疑問的,這是日本帝國主義擴張的時期,
但也是全世界極權主義(軍國主義)發展的年代,
德國的威瑪政權面臨經濟衰退和希特勒的崛起;
義大利法西斯主義的擴張;
英國聯合內閣面臨經濟衰退、加稅、愛爾蘭戰事;
美國羅斯福上台,新政扶持大型重工業資本集團...
這是1930年代的世界,然後再回頭看看KANO電影中臺灣,
也許就比較能瞭解,為什麼魏導會用「美好年代」來形容這時間的臺灣社會。
有提到的嘉南大圳水利建設;沒提到的文化上的發展,
像是陳澄波「嘉義市景(1933)」;呂赫若「牛車(1935)」。
不僅是運動,文化和藝術成就也是臻於成熟的年代。
1930年代的臺灣也是接受西方文化速度最快的一個階段電影、流行音樂都在其中,
當然你可以說,這都是殖民地下的統治,不過你也不能否認的是,
台灣在這個時代中的確是往前邁進。
1935年日本在台始政40週年博覽會,中國福建省省長陳儀還在慶祝大會說出:
「臺灣在日本人的統治之下脫離野蠻、這麼好的建設下,實在是非常幸福阿」
這種如同片中一開始那位有著討人厭面目的伊達軍官的言論,
難道不是一種對日本統治臺灣的肯定嗎?科科
批評KANO裡面讚頌帝國主義這類的論點,我個人覺得這實在很可笑,
其實這部電影不就是用另一種方式讓觀眾去思考帝國主義的荒謬嗎?
不論是伊達和錠者的對話;近藤對日本記者和議員的嗆聲,
都在抗議帝國主義下那些不合理的種族優越嘴臉阿。
2.船的意象:大船入港
這是版上最多人討論覺得狗尾續貂的橋段,
我在一刷的時候,覺得動畫好悲慘;
二刷,覺得應該放在彩蛋橋段;
三刷,終於恍然大悟。
「大船入港」代表是一種滿載而歸的喜悅,不管對船上的人,還是對岸邊的人來說,
都是如此。如果網友們是漁眷或是家住港口,一定更能體會。
蘇正生曾劉蒼麟問:「你有搭過大船嗎?有在船上看過落日嗎?」
海上的畫面,是蘇正生的阿爸回家後,跟他說航行在船上看到的美景,
而蘇正生的阿爸沒說出口的,則是來自對於故鄉的想望。
另一條線,其實就是棒球。棒球其實就是一種從家出發到回家的運動,
這也就符合了最後球員們在夕陽餘暉裡問:
「那個是不是臺灣?」「臺灣的大家,我們回來了。」
最後一幕其實就是寓意KANO已經「豐收」「回家」,導演給了一個非常幸福完美的結局。
為什麼說幸福完美呢?因為不是每艘船都可以入港回家的,
例如錠者搭的那艘扶桑丸,就沒有再回港。
3.土地和歷史記憶
這點我覺得是KANO和果子電影真正想說得地方。
KANO球員之所以跟其他的球員很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們的根,
正是土地與農業(這也是一個國家的根本)
這片土地孕育著一切,而棒球正是親近土地的運動。
所以鏡頭裡常出現在田裡辛勤工作的身影,土地餵養著人們;
也會出現吳明捷在失意的時候跑完壘包倒在地上,土地也安慰著人們;
球員對黑土好奇,而近藤監督拾起一把土,抹在胸前,告訴球員,
土就是土,跟臺灣的沒有不一樣。
這個動作正是他下暗號「本壘」(HOME)的動作)
KANO會有讓人連環刷的點,其實正是連結了你跟我在這塊土地上,
曾經共同擁有的歷史記憶,同時,馬導和魏監製其實也試圖讓大家瞭解一個,
真實存在,但被刻意抹煞掉的歷史扉頁。
借用《大尋寶家》裡的預告:「你殺了這個時代的人,他們還是會生養下一代;
但你如果毀壞了那個時代的文物,那個時代就等於不存在。」
那你要怎麼抹殺掉一個族群的共同記憶呢?就從驅逐這些人離開他們的土地開始。
這也是為什麼1970年代的臺灣原住民,會發起還我山林運動。
今年四月份要上映的《白米炸彈客》,不也是在說人被迫離開他們成長記憶裡的土地嗎?
當人失了根、沒了記憶,就只剩下飄零和凋零了。
ps: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進場看KANO的觀眾,
似乎年齡層都落在四五年級、七年級和八年級前段?
八五年級後的國中生,進場看的很少。
我問過一些國中學生,學校有免費播映KANO給他們看,
但他們寧願刷神魔和看「我的自由年代」 囧
我是比較悲觀的想,馬導說「棒球魂」作為臺灣的歷史記憶這個部分,
大概之後會受到很大的挑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