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十年來最大的社會運動暫時落幕的日子,我並沒有在電視機前面守侯著
他們的結束,而是選擇進到戲院去看十年前另一個傳奇的故事。而這十年的時
間,似乎這些事情都這麼的相似。
同樣是政府口中說的自由經濟開放才能對台灣好、所以從90年代台灣就一直
想要進入WTO。同樣是課本上說的,台灣是需要出口貿易,所以加工出口區的
設定就是利大於弊,政府也一定會對造成衝擊的產業進行協助。而所以同樣的
有相同的不滿這個不公義的世界的人物出來。
這部電影其實本身就有相當的戲劇性,然而看過很多劇評都說了,這部電影最大
的問題是描寫的太輕了、每一項事情都想說,但都著墨不深。這讓這個戲劇是沒
有什麼戲劇張力存在。儘管已經有做一些事實的改編了。然而還是在這一塊表現
的不是很理想。後來我看了楊儒門看完電影的訪談有提到,他本來很擔心是會很
煽情的改編,後來覺得就真的只是把故事講清楚而已。其實有點可惜,畢竟戲劇
上還是要有一些張力存在。這樣才能讓故事可以更吸引人。
而三位主要人物,飾演楊儒門的黃健瑋其實我覺得選角選的很不錯。有把那種忍
無可忍不能再忍,又帶有一種憨厚且勇往直前向著希望邁進的精神扮演出來。而
這整部戲的光茫都是集中在楊儒門上面。死囝仔的出現而死亡其實對我來講有點
脫戲。尤其是死亡這件事情,不太能夠理解這個劇情的安排還有楊儒門在當時的
反應有點不太懂而女主角「攪和角」,確實是如同片尾所說的仍然非常「神秘」
或者說有點太過蒼白了,因為攪和角被設定為是楊儒門思想的啟發者,可是老實
說裡面只有罵政府,還有一些他和父親的衝突,老實說我是完全不太能夠理解攪
和角有如他口中的「愛爾蘭政府軍」等級的左派……,只能感受她是個享受全球
化帶來的好處的同時,卻罵著全球化的偽左。或許我還要再找他的書來看看究竟
謝欣穎口中的「看了他的書,本來想拍他的電影,卻想改拍攪和角了」的這樣的
人物是多麼有魅力?10年前的楊儒門是一個人抗議著WTO的影響,而這一次的社會
運動則是有五十萬人上街去抗議,每一代的社運就是這樣去在台灣的社會當中累積
能量。而讓台灣還有希望。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