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 雷] 白米不該只是炸彈

作者: m7413005 (小魚)   2014-04-23 18:54:35
10年前的炸彈,充填農人的憤怒、絕望、無奈、落寞,在列車、街道、立法院和教育部旁一個個爆炸,揚起的塵埃和著米粒、紙屑飄揚,「我只是想解決農民的問題、尋找孩童的希望而已,有那麼難嗎?」
10年後,看著一株株從土壤中奮力拔起的向日葵朝著陽光長去,是什麼激得她們活得如此用力?是大埔拆屋、桃園航空城、核四建廠、黑箱服貿...是官商勾結、貧富差距、城鄉資源不均、產業發展失衡...是變形的都更怪獸、是看不見的未來,是在夢想之前,煩請你跨越一階高過一階的房價和物價。
10年過去,土地仍然回應不了楊儒門的控訴,只得長出一株一株向日葵,聊表沸騰的不甘。
「白米炸彈客」是部既內斂又外放的電影,平凡農家子弟的生活在政府加入WTO、開放農產品進口後遭受一連串緊密的撞擊和失序,逼得他步步後退,從持續投書媒體、陳情行政部門,盼能追求土地正義和弱勢照顧,直到退無可退,後方無路,「沒有人是天生要讓人欺負的!」倏地閃過腦海,楊儒門想起祖父母插秧時微躬的背影、死囝仔奔馳濕地所留下的腳印、無辜葬身在廢土裡的孩子...憤怒煉出手中17枚炸彈,他執意用自己的方式怒火燎原,但誠如攪和角所說,引爆之後,除了炸彈之外,會有任何人關心台灣的農業嗎?
導演並未把楊儒門塑造成悲劇英雄,相反地,假如你從頭到尾細細讀來,會發現「白米炸彈客」其實是男主角心境由缺轉圓、完成自我實現的過程:從一開始的茫茫然不知未來方向,接著目睹政府僵化的農業政策、面臨財團和地方勢力的勾結,更因此面對生命的失去和崩壞。楊儒門在悲痛過後,便將「喚醒政府」作為第一目標,甚至不惜衝撞體制,他此時的眼神就像是老鷹,方向篤定,並義無反顧。直至劇末,楊儒門前去自首時,外圍的喧囂於他如無物,他在社會上激起的漣漪,也就如同導演安排般,只是一幕幕快速掠過的場景,那些專家的聲援、民眾的恐懼、在地農產的
再崛起、政府誠懇或刻意地道歉….或許全部都不重要了,他看著彼方的自己,輕輕一笑,「已經無憾了吧。」對於未來,楊儒門已有了想像。
但我們有任何的想像了嗎?在太陽花之後、在公民意識升起之後,台灣人究竟能將台灣的故事帶往何方呢?
只能繼續耕耘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