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KANO 殖民歷史中的民族自覺

作者: lionswin94 (弟大勿勃)   2014-05-15 06:13:01
新聞網址:
http://www.filmcritics.org.hk/電影評論/電影新人類/kano:殖民歷史中的民族自覺
作者:樊詩琪 - 2014-05-14
由執導《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到監製《KANO》,魏德聖善於處理台灣的殖民
歷史,以不同故事呈現台灣的歷史面貌,尋找多重殖民下的台灣定位。《海角七號》、
《賽德克‧巴萊》的好,不贅言,難得《KANO》毫不遜色,觀眾看到的不單是一個球隊
的奮鬥史,更是一段台灣日治時期殖民歷史的整合。
顛覆的權力
於殖民的權力關係中,殖民者是權力的一方,被殖民的則是弱勢。日本,作為殖民的一方
,坐擁權力與優越感,「嘉農」在日本遭白眼的一幕,記者嘲笑台灣球員,以日文對他說
「聽─得─懂─嗎?」正好把殖民者的優越感表露無遺。但《KANO》最終卻顛覆了這種「
殖民」的權力關係。
電影開始於日本陸軍大尉錠者博美因部隊移防路經嘉義,特意要到「嘉農」的練習場上看
一看,把棒球放下,表示對他們的敬佩。錠者博美,對於嘉義球隊吳明捷的技術,以及堅
持到底的決心,為之臣服。而本來嘲笑「嘉農」的記者,最後也被他們所感動,成為他們
的 fans。最後「嘉農」雖然輸了,但全場一同喊著「天下嘉農」。反倒是日本對這支小
小的球隊敬佩起來。
或許可以這樣理解,日本與台灣,殖民與被殖民一方,無論是軍事、文化、科技,日本都
較為先進,然而,台灣那份連結於土地的情懷,純樸而倔強的個性,最終反倒感動他人。
「殖民關係」,看似單向的權力佔有,但社會內人文的互動,其豐富的內涵遠超於我們的
想像。
「日、台」關係的重塑
不妨把《KANO》與《賽德克‧巴萊》對讀,兩者都聚焦於日治時期的台灣,日本的殖民時
期,不單是軍事上佔據台灣,還進行一連串的文化殖民,甚至連山區的的原住民,也要學
習日文。至於《KANO》,不單是語言,日本的棒球文化,以及先進的水利工程也都一一傳
入台灣。
但兩者對台日關係的處理顯然不同。《賽》刻畫的是日軍、原住民的對立,是一場精彩的
攻防戰;而《KANO》呈現的是多元與融合,日本人、原住民與漢人譜出了一首和諧的協奏
曲。當中的台日關係相當微妙,《賽》的台日關係是敵對的,《KANO》則以一種互助互補
的對等關係來處理,不論是「嘉農」的隊員,甚至是日本教練與台灣棒球隊,也傾向是一
種合作、互利的關係,幫助對方突破自己。朋友的關係是對等的,殖民關係是從屬的。電
影顯然在《賽》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日台關係」的種種可能性,它突顯台灣質樸、堅
決的一面,並認為這比所謂的文明、先進,更感動人心,更值得尊重。
不但是電影選角,甚至主題曲,與電影的主題亦是一脈相承的。電影主題曲《勇者的浪漫
》請來了台灣與日本兩地歌手合唱,包括范逸臣、中孝介、羅美玲、舒米恩、Rake。令人
驚喜的,不但是兩地的歌手,更是歌曲的語言:前半段是日語,後半段「過門」後成了國
語。這個安排,別具心思。雖然電影仍是以日語為主要語言,但在主題曲的處理上,則預
留空間予國語,兩種語言均有「發聲」的可能。語言,作為殖民的一個重要手段,在這裡
反而成為了一個互相促進的表徵,台灣歌手以日語演唱,而日本歌手也學習以國語演唱。
可以這樣說,電影正重新探討日台關係的定位,乃一份「對等的關係」,並以此引申出來
的「友愛」去回應過往以戰爭、征服為主導的「不相等」殖民關係。
勇者的浪漫:沒有根而生存
接下來討論的是,電影怎樣呈現出台灣於日治時期的一種民族的自覺。著名台灣作家林海
音說道:「沒有根而生存,是需要勇氣的」。這正好與電影的主題曲《勇者的浪漫》不謀
而合。要打開台灣的歷史,也需要鼓起無比勇氣。處於多重殖民的歷史中,與中國雖一海
之隔,卻忽遠又近。這樣落在海上的一朵浮蓮,倘若沒有根,要生存需要多大的勇氣!對
不少被殖民的地方來說,主體的身份認同,是亟需探討的。電影有些尋根的意味,也嘗試
在殖民歷史、獨特的政治現況中叩問「我是誰?」
不難發現,雞尾酒球隊(日本人、漢人、原住民「三族共和」),指向的正是當時台灣的
社會狀況。國共內戰,退守台灣的國民黨、台灣山區的本土原住民,以及日治時期移到台
灣居住的日本人。「雞尾酒」的球隊,窺見台灣社會內部的豐富多元內涵,而更重要的是
,如何對待別人的眼光與嘲笑,在危機之中,表現出倔強的生命力,努力要結出甜美的碩
果,一如那個木瓜樹的比喻。整部電影歌頌的絕對不是日本的殖民統治,它所描述的「台
灣的美好年代」,不宜解讀為日治下的台灣,它不是客觀上的美好,而是內在的自強不息
、堅毅與倔強。而那美好的年代,可以是一個過去式,也可以是一個美麗的願景。
KANO 球隊,象徵著台灣,雖然作為被殖民的一方,但沒有自我矮化,一如甲子園決賽中
,一位球手所言:「不要小看別人。」我不覺得《KANO》是一齣「媚日」的電影,相反,
它散發出的是一份民族的自覺,倔強的自覺。
作者: paultsai (In-house新生活)   2014-05-15 06:14:00
推堅毅與倔強的台灣人和《KANO》。不過馬導又被神隱了...
作者: Touber (謝謝你9527~~)   2014-05-15 08:37:00
推,不過在香港人眼中,認為KANO是魏的作品的比較多。
作者: Touber (謝謝你9527~~)   2014-05-15 08:39:00
畢竟魏在香港的名氣比馬大很多,較有利於宣傳。
作者: Touber (謝謝你9527~~)   2014-05-15 08:40:00
順帶一提,KANO的香港票房已經來到450萬港幣了,
作者: Touber (謝謝你9527~~)   2014-05-15 08:41:00
要挑戰曙光的目標500萬還是有機會
作者: monica04598 (04598)   2014-05-15 08:48:00
但香港現在戲院少.時段也不太好了.
作者: monica04598 (04598)   2014-05-15 08:49:00
同意作者..KANO明明就媚台..怎有人一直說媚日,怪~~
作者: QYuanZai5566 (仔爺)   2014-05-15 09:06:00
當時應該沒有退守台灣的國民黨?!
作者: AllenHuang (∴'☆:∵★.\:)   2014-05-15 09:07:00
KANO要下映囉 有空的準備末刷吧
作者: fuhoren (種樹的男人)   2014-05-15 09:10:00
我覺得主題是土地認同,而不是民族認同。
作者: visa9527 (高級伴讀士官長)   2014-05-15 09:21:00
很討厭硬把電影跟民族認同扯上關係消費這種文章
作者: Muroi (絕對要爬上去!! ~"~)   2014-05-15 09:21:00
跟樓上有同感,土地認同+1
作者: visa9527 (高級伴讀士官長)   2014-05-15 09:22:00
人家明明是一部歷史上在這塊土地發生的勵志故事
作者: akira1121 (高-口+ㄦ)   2014-05-15 09:24:00
土地認同+1 有土斯有人 方能成國
作者: paultsai (In-house新生活)   2014-05-15 09:32:00
日、台的民族和土地兩者是並立的,都有衝突點,無法偏廢
作者: paultsai (In-house新生活)   2014-05-15 09:34:00
以民族性為例:堅毅倔強的台灣人vs.謹慎敬業的日本人
作者: onetwo01   2014-05-15 09:34:00
看到有殖民兩個字的文章直接跳過...
作者: paultsai (In-house新生活)   2014-05-15 09:36:00
土地可愛的原因是因為有一群可愛的人和他們的可愛的事沒有人和事,都地不過是中性的物體或載體罷了
作者: Katarn ( )   2014-05-15 10:09:00
同樣畫面本來就會有不同意義詮釋,換個角度也可以寫說完美
作者: eco100 ( )   2014-05-15 10:10:00
"國共內戰,退守台灣的國民黨"??
作者: eco100 ( )   2014-05-15 10:11:00
當時國民黨應該還沒到台灣吧 漢人應該是更早移民到台灣的
作者: Katarn ( )   2014-05-15 10:11:00
收編。單是錠者到嘉義那段,就又可以作文章說美化他出戰前的意志,形塑一種"人人各盡其職"的標位效果
作者: Katarn ( )   2014-05-15 10:13:00
然後再說這種普世的"鬥志""不放棄""勇氣"堅強" 在沒有意識到行為正當性和後果的危險。這樣就又一篇了,影像又是依舊
作者: ffaarr (遠)   2014-05-15 12:04:00
整篇很不錯,但怎麼會犯了「退守台灣的國民黨」這樣的錯…
作者: Touber (謝謝你9527~~)   2014-05-15 13:05:00
香港人對台灣歷史比較沒概念吧?
作者: ffaarr (遠)   2014-05-15 14:52:00
謝謝樓上,是香港人這樣可以理解了。
作者: farmoos (farmoos)   2014-05-15 17:01:00
灣生認同台灣多過日本內地。 外省二三代後也一樣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