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潘朵拉(Pandora):從《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洛麗塔》、《花容月貌》三
部電影談起
http://blog.udn.com/linengreen/13963369
為什麼我要把這三部電影放在一起,這三部電影有可比性嗎?
當我們在觀賞一部電影,有那麼一段時間,我們的視角是抽離於自身,與影片中的人物結
合在一起。我們在看,透過角色的眼睛看。然後我們的內心會產生一些感受,甚至一些衝
突,因為當我們透過角色的眼睛,所看到的是跟我們現實經驗與日常觀念不相符的情況,
我們會猛然轉醒。
但有時候,我們就一直沉睡下去,把自己的感官與心靈寄託給影片中的角色,我想這是因
為,有些故事雖然脫離日常經驗,但那是觀眾心之所向的一個目標,一個達不到的理想。
我們放棄對主體的控制,任憑想像橫流,好紓解日常的苦悶。
三部電影,描寫的都是大叔和少女之間的故事,有愛情與肉慾。但三部電影採取三種不同
的觀點,同一個人觀賞這三部電影,或許能獲得一種對男女老少配故事的新視野。就像人
生,類似的組合,卻總是能變化出各種結果。
三部電影,從某個角度切入,我認為正是三位少女對情慾、愛和性的輪廓尚不熟悉時,三
個表面不同,最終又殊途同歸的提問。是三場少女自我探索,追尋生命意義的問答。
§ 你為什麼話都說不清楚:《戴珍珠耳環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十七世紀的荷蘭,家境貧寒的少女葛麗葉,來到畫家維梅爾家幫傭。維梅爾在一次葛麗葉
打掃畫室時,與她的對談中發現了葛麗葉藝術鑑賞的潛力,於是開始指導她審美與作畫的
知識。原本創作的過程,維梅爾總是一個人完成,如今卻多了一位夥伴。
電影中,多次用突顯兩人身體距離的特寫,去表現維梅爾與葛麗葉之間的曖昧。像是兩人
一起磨顏料時,兩人的手只隔了幾公分的距離,一個短短的停滯,彷彿維梅爾就能輕易握
住葛麗葉的手,在給予觀眾的期待中,所有美好的想像卻又落空。
之後維梅爾的贊助者要求為他畫一幅葛麗葉的肖像,維梅爾開始作畫,並為了畫面的美感
,要求葛麗葉打耳洞,好戴上珍珠耳環。這是對貞節的考驗,葛麗葉在看了維梅爾的半成
品後,答應了要求。這幅畫完成後,令維梅爾的妻子震怒,卻令欣賞畫的人們折服。
當我看到有些人將維梅爾和葛麗葉的關係,解釋為愛情電影,我並不這麼認為。
維梅爾愛葛麗葉嗎?從電影中來看,維梅爾是個愛妻子,也愛家庭的人。全家人都倚賴維
梅爾,也沒有人懷疑他會跟女傭或不知哪裡來的女人過從甚密,這說明維梅爾至少是個在
愛情上能讓妻子放心的人。他的自我表現在創作時,對待他人不善言詞,但至少還保持著
基本的禮貌與溫柔。
對葛麗葉的指導,有很多機會他都能擁有葛麗葉,對葛麗葉而言,他是一位導師,帶領他
走出枯燥貧乏的生活。就像一般青少年在尋求制服以外的自我獨立特質,這是成長必經的
一個過程。各方面都勝過自己的維梅爾,無疑的扮演起這個角色,但他曖昧的舉動,讓毫
無戀愛經驗的葛麗葉不知該如何是好。
與此同時,追求她的肉販學徒態度是那麼明確,與困惑的愛相比,面對學徒讓生活變得簡
單。葛麗葉不需要在心中千言萬語,只需從容面對。這也說明在愛情中,曖昧或許能夠在
一段時間令人興奮,卻在愛情逐漸加溫,當一方謀求更明確的關係定義時幻滅。特別是碰
上心思細膩的人,曖昧隱含太多的猜測與不確定,很可能會影響生活的其他部份。
一個人的心能夠承受的就那麼多,當心累了,生活卻還有其他挑戰,這時想要休息的一方
,便需要一個明確定義來讓自己不要繼續在曖昧中疲勞。
維梅爾要什麼?也許他自己也不知道。有些人明確的喜歡曖昧,不想要穩定的關係。有些
人想要穩定的關係,卻又沒有勇氣承擔。而無論哪一種,最後這個人都會被留下,因為舉
棋不定的人,看似哪裡都能去,實際上下不了決定,哪裡都去不了。
葛麗葉最後選擇了肉販學徒,並不是因為維梅爾不夠優秀,而是因為她的心已經疲累。也
許幾年之後,葛麗葉又想要一段曖昧的感情,又想要在大浪中航行,但那不是現在,不是
渴望安定的少女。
§ 你不是我要的答案:《洛麗塔》(Lolita)
這是一個發生於近代美國的故事,教授韓拔忘懷不了出去初戀女友的記憶,一直對少女懷
有特殊的感情。當韓拔到了新的學校就職,他愛上了寡婦房東的女兒洛麗塔。洛麗塔感受
到韓拔對自己的情愫,她既不拒絕,也不主動,就像《美國心‧玫瑰情》(American
Beauty)中的安吉拉,同學父親熾熱的眼光,反而帶給她一份自我肯認的成就感。
洛麗塔所有的需求,愛的、生理的、經濟等各方面的,韓拔奉獻一切,只為了滿足她,但
洛麗塔還是走了。
多年後,洛麗塔再次聯繫上韓拔,她已經不是過去那位少女,而是為人妻,為人母,且為
了生活上的需求,希望韓拔提供幫助。韓拔給她錢,轉身後留下眼淚。
任何人都可以簡單定義《洛麗塔》是一部描述少女戀父與物質依賴,男人迷戀青春肉體,
忘不了初戀清人的電影。但這當中也有少女的探問,探問成長過程中,愛情對自己的意義
。
我們是否有可能跟自己不愛的人在一起?這是一個很困難的問題,有時候我們還沒搞清楚
什麼是愛,搞清楚我們愛不愛眼前這個人,我們就已經跟這個人在一起,或是發生關係。
「愛」是一個經常被濫用的字眼,但「喜歡」才是真正經常被濫用的行為。
洛麗塔喜歡韓拔,至少我們可以相信這一點,連喜歡都沒有,她根本不可能跟韓拔在一起
。這些喜歡來自韓拔對她的好,如此簡單而單純。可是這一次,少女要的不是一個簡單單
純的答案。或許她也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所以她選擇離開,離開一個既定的,她知道
自己已經沒有興趣的男人,轉身面對整個世界,去世界尋找其他的可能。
韓拔的愛沒有什麼道理,但愛本來就不是一個完全理性的東西。他的愛乍看之下很合邏輯
,面對眼前青春洋溢的儷人,他拿出自己的優勢去照顧她。可是在關係中,韓拔混亂了自
己扮演的角色,他有時像是洛麗塔的父親,有時像情人,有時像老師,有時又像一位男僕
。這些角色,並不都是韓拔所熟悉的,他不是當年初戀時的少男,但在愛情中,回到過去
的錯覺使他犯了少男血性勃發的錯。如果他只是洛麗塔的老師——或其他任何一種單一的
角色——他或許能拿出老師的威嚴跟包容,但角色混亂使他在應該扮演包容者的時候,成
了一位說教的無聊教師。
韓拔身上並非全是洛麗塔需要的,因為洛麗塔不愛他,頂多偶爾需要他。洛麗塔或許不知
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但這正是年輕人的權力,在無垠的世界中探索,追求與建構自我
。也許會受傷,也許有天洛麗塔會發現韓拔的好,但那不是愛,頂多有點後悔,有點遺憾
自己的不成熟。但沒有愛的交集的兩個人,註定很難一直走下去。
愛情上,韓拔並不比洛麗塔聰明,因為愛情依靠的不是聰明,愛情不是靠聰明贏得的勝利
。我們能夠感受到內心愛的感覺,但我們沒有辦法操控自己的愛,去愛一個我們希望自己
愛的人。愛也無法全靠奉獻去獲得,儘管那令人尊敬。
§ 我知道我要什麼,只是你不相信:《花容月貌》(Jeune & Jolie)
時間來到現代,依莎貝爾是一位高中女學生,在渡假時將第一次給了認識的德國男孩。她
並沒有得到與自慰一樣的快感,也許是這種對性滿足的困惑,誘發她開始在網路上找不認
識的男人上床,並且開始援交。曾經依莎貝爾有一位固定的客人,一位白髮蒼蒼的老男人
,但在一次交易中,男人心臟病發身亡。
警察盯上她,母親發現了她在外援交的事實。依莎貝爾一度試圖改變自己,回歸所謂單純
的學生生活,但她沒有辦法在同齡的男孩子身上得到她所需要的,就算交了一個客觀條件
不錯的男朋友,她還是選擇離開。在愛情與性兩者,依莎貝爾都樂於扮演主動的角色,這
不表示她在性愛中很強勢,只是她知道自己想要也願意主動去追求自我滿足。
後來她重新開始援交,再次披起過於成熟的裝扮。
跨越年紀的關係,一般來說年紀較長的,經驗較豐富的一方總是扮演引領者的角色。然而
,經驗與認知,不是非此即彼,只有「懂」跟「不懂」兩者。愛情與性的經驗與認知是線
性的,只有「多」跟「少」的差別,還可能因為熟悉的領域不同而有差異。
依莎貝爾知道自己要什麼,但沒有人認為她要的,在性方面的滿足是真心的。可有時事情
就是那麼簡單,簡單到讓人難以相信。為什麼一位少女不能只是因為想要得到肉體滿足,
就去跟那些看得順眼,付得起代價的人上床?因為社會教導我們,年輕人總是單純的,總
是心懷良善?但進一步說,追求性的滿足意味著不良善嗎?何時良善與性之間有了這樣的
掛勾?
依莎貝爾不是十七世紀的葛麗葉,我們不知道她是否捨棄了愛情,但我們知道她知道自己
要的是性滿足,故對情慾的放縱。
葛麗葉內心純潔,但她的第一次,很有趣的卻給了一個不是她真正愛的那位肉販學徒,只
因為她想要一段明確的關係。
洛麗塔驕縱的向韓拔討求各種需求上的滿足,但她對生活是迷惘的,可是她有勇氣去追求
自我,儘管待在韓拔身邊是個安全的決定。
情慾、愛、性,這三項在少女身心上隨著成熟而生成,她們所必須經受的考驗與自我探問
。無論是否處於疑惑,她們都做了決定,決定留下、離開或改變。
三個故事中,男人一方面是主動的,主動的想要介入和主導少女的生活,超出了愛情的範
圍。維梅爾對葛麗葉總是用命令句,韓拔總是覺得自己做的是為洛麗塔好,反而依莎貝爾
面對客人們的要求,還有自主權表達要不要接受。依莎貝爾覺得自己在冒險,其他少女何
嘗不是。
男人另一方面又是被動的,被動的接受少女的決定,而他們表達愛的方式有曖昧、堅定或
純粹只有性與情慾的差異。但這都無法抵擋,儘管只是一位看起來嬌弱的少女,當她們內
在的自我意識興起,她們開始試著扮演自己生命的主人,她們實際上也就有機會成為自己
的主宰者,去回應男人對她們的期望或擺佈。
男人自己知道自己要什麼嗎?或許男人不會如某些女人一般在心中千言萬語,但世界並非
由男性主導,即使年長、即使強壯,即使富有或在工作方面擁有權力。
沒有人能夠阻止潘朵拉打開盒子,因為她有自由意志。當她打開盒子後,很多人怪罪她的
好奇心,怪罪她做了決定。但有多少人去了解潘朵拉,了解她是一位有自由意志的,還在
學習,還在成長的少女。就像我們去怪罪某些人犯了錯,但我們卻從未試著去了解這個人
,只看到其單一行為,我們就下了判斷。就像某些男人(女人)從女人(男人)的外在客
觀條件,去下判斷,去幻想一個未來,但那都不是真的。
一場由虛妄幻想展開的關係,很難保證不會受傷。但那是一個過程,也許會後悔,但後悔
使人成長,後悔使人變得跟其他人不一樣。後悔幫助我們知道什麼適合,什麼不適合。就
算未來的哪天我們會改變,我們會選擇一個和最初那個我們離開的對象,類似的情人。但
那也不等於浪費了追尋的時間,因為那時我們已經變得不一樣,更懂得自己要什麼,也更
懂得如何珍惜與對待那個當初我們認為離開也無所謂的人,那段捨棄比擁有更好的關係。
自然而然的發展,沒有人能真正預測生命最後滑向的地方,我們頂多能從軌跡做出推測。
另一方面,我們總是對其他人批評的太多,同時對自己百般寬容。以至於我們都忘了,人
生擁有無限的可能,但當我們簡化他人,等於簡化了種種人生的可能性。
年輕有年輕的愚蠢,但那愚蠢美麗有如蝴蝶。幻滅不見得是成長的開始,但也不會是成長
的結束。
在潘朵拉打開的盒子裡頭,我相信除了希望之外,還有其他的東西會飛出來。只是我們看
不到,因為我們總是忙著怪罪潘朵拉,把恩典全歸給神之餘,亦同時想要代替神對他人賞
罰。卻忘了我們跟她一樣,甚至可以說我們比她更好,因為我們有智慧女神的加持,但我
們卻依舊老是在犯同樣的錯。
唯一我們能憑依的,在於我們都有人性,都要面對一個不確定的環境,我們都要面對自我
與他者的提問。無論活得荒唐,甚至荒謬,既然這趟旅程註定非得展開,也非得有個結束
。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力去回答問題。用傷口,用眼淚,用枕邊的空虛寂寞或無數個失眠
的夜晚,時間不會為下不了決定的人停留,也不會給下決心的人更多的時間。
世界是公平的,潘朵拉打開的盒子,永遠無法完全闔上。而我們一直在道路上前進,直到
有天,我們不再恐懼盒子裡會跑出什麼東西。
http://blog.udn.com/linengreen/13963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