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白雪公主殺人事件:關於和人互為主宰的媒體與人

作者: happywings (Love the world)   2014-08-12 22:53:20
《白雪公主殺人事件》:關於與人互為主宰的媒體和所謂的人
(圖文好讀板:http://evermissing.pixnet.net/blog/post/43796908 )
湊佳苗的原著小說又一次被搬上了大螢幕。不同於多年前造成轟動
話題的《告白》和其他相仿背景的校園作品,《白雪公主殺人事件》
跳脫出教育環境象牙塔中的基本關懷面向和格局,以大眾媒體與文
化的針砭式觀察為故事發展核心,循著一起平凡上班族OL謀殺焚屍
命案所點燃的導火線,在女主角城野美姬被「審判」為兇手的獵巫
追殺過程中,透過各方關係人和最後當事人的現身說法和彼此聲稱
之間的各種矛盾錯落,針對普世媒體亂象和大眾輿論中蔚為常態的
盲從不堪和惡意瘡疤,第一人稱觀點的描述限制仍掩藏不住作者不
留情面的明白揭示與批判意圖,一如往常的仿《羅生門》敘事結構
,典型的「受害者」與「控訴」共生的互文文體,深刻入世的反映
出近代日本社會的一針見血橫切面。
原汁不原味的大膽詮釋
由中村義洋執導的《白雪公主殺人事件》電影改編版本,除了基於
大螢幕改編面對受眾觀看習慣的長度限制,必然要將原著小說提供
的細緻線索一一捕捉、重組焠鍊。電影劇本在改編原著情節的呈現
中,相當程度地結合了電影語言和小說結構獨有的敘事風格,瞬間
停格搭配字卡註解出場人物身份與角色關係的段落分章即為一例,
對出場人物不同身份標籤的調度運用也算和原作並駕齊驅地能屈能
伸,例如人物的視覺外觀再現著具備性別敏感度的玩味空間。
在少部份尤其故事結局的電影原創中,劇本則添上了大膽但不偏離
原著精神且鞭辟入裡的揣摩詮釋,雖說相對減少了小說版本作者留
白的想像空間,但足見原著從未為故事裡外任何人物刻意保留的救
贖和溫柔,(在全知觀點淡然攤開的結果,顯示為根本沒有任何寬
容意味,僅求悲劇中用以取暖的戲劇性。)加油添醋過後,《白雪
公主殺人事件》儼然展現了相較原作更豐富生動的全新滋味。
媒體之所以為媒體的自我反省
從原著的週刊記者身份到電影中的電視台派遣制僱傭記者,既存的
鮮明角色立場張力中的緊張關係與力度,在電影劇本呈現的仿主題
訪談式報導素材錄像被生產過程裡發揮得淋漓盡至。經由穿著引線
的主角赤雄/Red_STAR所引發的虛實當面對峙(confrontation),
一方能面把攝影機將影中人視為獵物/網路爆料者對爆料內容恣意
揮霍的單向暴力直接表現,另一方面也促使各種被折射、投射的立
場/張力都變得更加立體且引人入勝。
然後,在身為觀眾席上的全知旁觀者眼中,那些來自八卦女、重要
案件關係人、次要案件關係人、父母、親友、舊愛、摯友、甚至真
兇等等不同位置的各種聲音也能夠被不加修飾地主觀訴說,進而藉
由同樣無從遮掩的媒體後台「素材變造」成果曝光,以及抽絲剝繭
靠近真相的資訊斷層讓變造內容逐步陷落,搭配原著附錄網路鄉民
討論發生的時間軸重新梳理穿插置入相輔相成,終於把原作批判的
媒體亂象/大眾輿論彼此結盟的幫兇結構乃至針砭式觀察內容做出
了眼見為憑的完整呈現。
有趣的是,面對不同媒體的不同態度即是重要的媒體文化註解也是
本作改編的一大亮點。就拿電影版本改編幅度最大的城野美姬童年
死黨「黛安娜」谷村夕子為例,因為童年霸凌陰影而足不出戶的她
,內心仍舊掛念著當年最大的精神支柱「安娜」城野美姬,也清楚
當年的友情破裂源於親權至上無視孩童心情的怪獸家長暴行。於是
,在電影中面對記者的攝影機時,夕子非常有技巧地將他不懷好意
的拍攝行為加以阻止;在小說版本中,同樣的角色面對著雜誌記者
,白紙黑字的想象好像反而更能讓人心防卸下地侃侃而談。
無論何者,最後都在媒體斷章取義的扭曲操作中生產出一樣令人髮
指的扭曲成果,前者呈現了電視媒體霸佔主流傳播位置多年養成的
荒謬與傲慢,後者則默默添了幾分紙本媒體如今失去主流地位後必
須在夾縫中求九死一生孤注一擲的辛酸寫照。
在故事和現實中都扮演重要角色的網路媒體,龐大的旁觀者有其往
來交織的不同立場與態度,人多嘴雜其實多說無益。兼具關係人與
網路使用人的身份,夕子作為網路上真實存在的「個體」,和男主
角面對面時能夠做到的的完全隱匿式現身,相較於小說版本文字來
往時的曖昧挑釁,電影濃縮的精華台詞則將音像媒材的聳動特性作
出了相同濃縮的應用,她對男主角明明白白的出言警告:「公主的
詛咒會讓你自作自受!」夾帶著匿名性的無所不在,透過「黛安娜」
一角身體力行的無垢動能,好不容易帶來了一段用白話提點眾人的
醒世呼求:我們都掌握著匿名的優勢,但別忘了我們也會是案件的
當事人。
在男主角拿著攝影機狩獵嗜血話題到達了物極必反的終焉時刻,
《白雪公主殺人事件》便順勢以電影作品的姿態,將所有遲來的
「美好」戲碼一一搬演,諷刺地那都是只有在電影中才有(可能)
發生的事,那還是電影作者本身真真切切的獨斷決絕,彷彿像是要
為胡搞亂搞的電影角色與社會大眾收爛攤子一樣,成全了一段原作
沒有說明白的禁斷之愛,召喚了幾多來自角色情緒釋放的救贖的淚
,足見本片竭盡其所能、以身作則地成就了作大眾傳播媒體之一的
反身自省,編導複合媒材領域的探討形式選擇著實細膩且用心,當
然不排除自我感覺良好之虞。
進一步說,《白雪公主殺人事件》電影改編版本中最難得可貴的構
成要素,是外於原著故事劇情的媒體敏感度,這在一部聚焦探討媒
體和輿論渲染傳播效應的作品中誠然不可或缺,編導對於原作話外
之音的文本轉移處理表現上可以說是可圈可點。單從故事主角、故
事文本同步由原著小說的紙上媒體轉化為電影使用的影像媒體這個
巧思與其發展,就能顯見版本改編時細膩而別出心裁的相應對照。
媒體之所以為媒體,不只在於它承載了亟欲傳播的信息,更在於它
擁有自我反省和改變革新的能力,在網路年代,一個人人都可以是
自由傳媒的新媒體年代,存在眼前的卻是無法樂觀預測的未來。畢
竟,人類本身究竟有或者沒有值得被期待的自我反省能力呢?答案
也許就像片裡片外隔岸觀火的鄉民一樣無可救藥,也許像原作湊佳
苗一樣願意起身反骨批判,又或者像電影版本用行動尋求小確幸般
的自我反省和救贖,但那些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