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發文,若有不周處煩請指教。
個人不算丸把刃迷,但會看一些有人推薦的作品,包過《等一個人咖啡》。
在這裡稍做宣導,個人認為擅長探討情節合理性的朋友,
看了電影就別看書了,一是因為《等》小說與另一部小說《月老》貫串,
看半套會覺得有些部分不懂或不合理。
另一個原因在於原著是丸把刃早期作品,在女性第一人稱手法處理得不是太好。
但不喜歡原著的倒是可以看看電影版,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總而言之,還是先談談電影吧。
聽說過丸把刃的人都知道這廝愛搞怪,片頭故意弄成懸疑驚悚不足為奇,
而這位編劇也不負眾望的讓這份懸疑變成了一坨屎,
而用屎開頭這風格,我相信看過《那些年》大概見怪不怪了。
女主角思螢的身分從原本的高中生變成大學生,
我猜一方面是因為照原著設定來說,光場景跟龍套就不容易用兩小時處理,
加上小說裡的女主角個性上更像大學生,這樣的處理可以更合理些。
比起其他電影來說,也許她算是很扁平的角色,
但是一個大一女生剛進校園、剛開始打工,個性除非是外向至極,
否則想要有強烈的個人化風格,我認為很困難。
而假使思螢真是那種人,她也不會加入小說社,也不會喜歡上文靜的澤于(老闆鬼)。
中間的內心轉折,其實她表達出了一個中心思想:
"澤于的個性距離她很遠,卻是她嚮往著的那種氣質典雅,像是一瓶92的波旁。
而阿拓離她很近,兩個人相對類似,而相處了之後,她不僅僅習慣了阿拓,
也逐漸喜歡阿拓多采多姿的生活,使阿拓宛若一壺能調出各種變化的水。"
人可以喜歡喝波旁,但不能把波旁當水喝,水才是人生活所必須的。
有些人也許會覺得思螢發現澤于是老闆鬼後,心態轉換得太快,
原著裡也是一樣,甚至"阿拓"這選擇會讓諸多公主病患不解。
但以下是我的看法:
突然來到的濃烈,不可能比上每一天解渴的一杯水。
思螢在暴哥、金刀嫂等劇情橋段時每一次發自真心的笑容,
比起每一次在跟老闆鬼互動時的花痴笑,來得更加自然,
而從思螢那種刻意強調的"八婆"個性來看,
就算澤于今天不是電影裡的老闆鬼而是真人,
很快思螢就會發覺他的局限性還有單調性,這些是遠遠不如外向開朗的阿拓的。
因此無論如何,這部分我看來是非但沒有問題,並且處理得還不錯的。
尤其是老闆鬼點醒的那一句"你講的那些好像都不是我。"
直接破除了思螢心中那塊複雜難解的地帶。那塊老闆娘說的"女人真的很難懂"。
這就跟當年老闆擋的那顆子彈,有異曲同工之妙。
接著講男主角阿拓,選角上找來的這位演員,基本上就是阿拓從書中活過來的形象,
單看電影而言也能理解是個陽光好相處的人。
愛打賭跟常出糗是必備,但是玩到穿比基尼著實讓人有些不舒服就是了XD
我想,這部分首先想強調兩件事:
1.阿拓不帥,不是油嘴滑舌的人,也沒什麼$$,不是現在多數女生會喜歡的類型。
2.某方面來說,他也是代表著"意外性"的角色。
而誠如上段所說,阿拓是白開水一般的存在,
每個人他都能接受並且相處,並且產生不一樣的滋味。
但一杯開水,沒有人會在看到時就想喝的,
然而沒喝過這杯水,就不會了解它能調出千變萬化的飲料種類,,
阿不思是如此,思螢也是如此。
而阿拓也就這樣寫下許多故事,然後掏出香腸,接著出國旅遊,終至摸出豆花。
阿拓在劇中不與其他女性互動,正是強調了他自己本身如水,
誤喝過一次的人才會知道他如此解渴。
再來是賴雅妍演的阿不思。
這裡的處理我個人覺得很有意思。
本來書中的阿不思確實是搶了阿拓女友,但電影卻改成是阿拓前女友。
我個人是一條魯,所以不了解T發現戀愛性向的過程,
但阿不思與其說是一個T,我認為不如說是出了家的尼姑會更好。
中間那段尼姑亂點的戲我想正是強調"看破一切的俗人/看不破的出家人"的反差。
事實上,根據劇情推進可以知道喜歡阿拓的人,都會為他的直率著迷,
阿不思也許正是清楚當阿拓對她沒了感覺,她也不會再喜歡任何人了。
"妳不是沒辦法喝咖啡,妳是沒辦法開心起來。"
這句話不只是說給老闆娘聽的,我認為這也是阿不思說給自己聽的。
仔細想,阿不思跟老闆娘某種程度算是同一種人,都是失去了愛而不能釋懷的人,
而那杯"老闆娘特調"正是他們兩人的轉捩點。
所以老闆娘一直在等,阿不思一直在調。
再來是阿不思中間先後幫阿拓調出了"愛的勇氣"、"愛的運氣",
正說明了她那深藏心中的體貼,還有再也沒辦法表現的感情,
成為了阿不思的她,唯一能做的,就是為他調出一杯咖啡。
而她也因為這麼愛阿拓,才會這麼期盼他能跟自己所愛的人廝守相伴。
也會因為不懂思螢跟老闆鬼的一切,用一句"她瘋了"保護阿拓。
最後提到老闆娘這條故事線。
原著裡,本來老闆娘這裡比較像是支線,並且跟另一本書《月老》連接。
但是在電影中,卻變成了主線的一部份。
老闆的個性在中學時期雖然沒有交代太多,但遇到老闆娘時卻會變身大仁哥,
甚至還可以當盾牌坦子彈。
而老闆娘任性嬌縱,直到老闆為了她坦了一顆子彈。
這顆子彈成了〈等一個人咖啡〉成立的契機。
老闆跟老闆娘本來在等的人都是彼此,然而意外的發生,
讓他們兩個人的故事戛然而止。
失去了等到的那個人,也讓老闆娘這樣說:"之後,沒有之後了......."
但她在等,等一杯重新被調配的"老闆娘特調"。
唯有那杯飲料,才象徵著無條件包容她、體貼她的那個人。
然而,每天都光顧的老闆鬼(澤于)卻一直都在,
但苦無機會讓等待著他的老闆娘知道。
老闆娘第一次看到雨中過去的自己,選擇的是看著,
原因在於她從來也不知道該如何面對那一天的自己。
她的靈魂就這樣留在那個雨夜裡,
之後她只能等,慵懶地等,等待能調出特調的那個人。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她遇見了跟她有同樣寂寞的阿不思,
兩個女人彼此交換了各自的寂寞,也期盼打破寂寞的那個機緣。
老闆鬼則是期盼一個能看到他,和他說話互動的人出現,
並且幫他寫給老闆娘那些來不及說完的話。
這個橋樑就是思螢。
思螢除了有陰陽眼,更撿到了老闆鬼生前的筆記,
促成了她調出"老闆娘特調"的契機,
因此她在阿拓不在的日子裡,完成了老闆鬼交代的事情,
所以得到了老闆音訊的老闆娘,放下了。
因為她只是想知道老闆鬼不是不要她,並且一直等著他,
然後她在看到筆記拼湊的那封信,喝到那杯特調時,釋懷了。
於是扶起雨中過去的自己,說了聲"不哭了"。
接著,真的不哭了。
整齣戲圍繞在"等一個人"這件事情上,
接著讓一切的巧合經過了碰撞後,圓滿了一切。
思螢等待的是一個答案,而阿拓是這個答案之外的淡淡美好。
阿拓等待的是一碗熱豆花。
阿不思等待的是調出咖啡的那天,不,是喝到特調並且代替她離開寂寞的老闆娘。
老闆鬼(澤于)等待的是可以看見他並且調出特調的人。
老闆娘則是等待那個終於能攙扶雨中女孩站起的自己。
雖然摻雜了太多已經被笑爛的笑點,讓整體重點失焦了不少,
不知所云的香腸豆花也讓人有些傻眼,
但對於故事的演進算是瑕不掩瑜。
有些板友認為《等》劇沒有《那些年》有令人感動的能力,男女主角演出功力不好,
但小魯有不同的看法。
《那些年》演的是第一人稱的暗戀,很多很多人可以有所共鳴,
《等》劇卻是在說著等待的故事,各種不同的人都在等一個人。
其中甘酸,唯有等待過的人才會明白。
而我們都在等待的時間裡,過著不一樣的人生,寫下不一樣的故事。
男女主角的青澀,也正印證著這些。
等待也許很漫長,答案也或許不是自己所期盼的,
但是等到答案的一天,每個人都能學會放下吧。
這是這齣戲,給我的一個答案。
推薦看過小說的人可進電影院裡體會其中奧妙。
也推薦正等待著的人,也細細體會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