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看過原著小說,
因為主題曲缺口很好聽,
因為預告內容看起來很吸引人,
因為想順便支持國片,
所以久久才看一次電影的我,決定買票進戲院捧場,
所以決定買票進戲院的我,觀賞電影前堅決拒看任何影評,
所以事前拒看影評的我,在看完電影後毫不意外發現那麼多負雷。
說是負雷,對我來說不至於那麼糟,
故作懸疑的開場、無厘頭的校園傳說、港片梗、九把刀耍白爛都有戳到我的笑點,
我也不排斥豆花和香腸,
老闆娘的愛情故事被改得很老梗,仍然讓我哭得唏哩嘩啦,
雖然早已抱持電影和小說不同調的心情來看這部電影,
BUT,這部電影讓我感到現實與期望落空的BUT,
阿不思從一個橫刀奪愛的拉子變成阿拓的前女友,
阿拓口中問候的她,原來是指依然住在阿不思心中的過去的她,這轉折實在很硬,
而且兩人間的感情為什麼有一天可以忽然說沒感覺就沒感覺,
講好聽一點是彼此都很誠實,說直接點,感覺本來就不是個夠可靠的東西,
一段感情竟然只是靠感覺來維繫,
我實在一點看不出來這種感情對阿拓而言有多刻骨銘心,
就算他一臉感傷的對著思螢講話落落長,一副心酸的樣子,
總結就只是三個字沒感覺而已。
後來阿拓喜歡上思螢,喜歡到變出烤香腸,但這種喜歡算什麼?
如果有一天沒感覺了,他豈不是又吃不到他最愛的烤香腸?
阿不思那麼努力為老闆娘做特調,
結果這杯老闆娘特調卻這麼輕易就讓是有陰陽眼又靠爸,喔不,靠鬼的思螢調出來,
阿不思前面的努力是心酸的嗎?
我本來以為像阿不思這種對愛情有一套想法,又是個熟知老闆娘故事的老員工,
應該會肩負更重要的任務或功能,
結果毫無反應,就只是個拉子,
整場電影看下來,她唯一最大的作用就是吸引女同志的票房而已?
而澤于這麼重要的配角竟然完全蒸發,莫名其妙變成老闆鬼,
簡直就像黯然銷魂飯沒有洋蔥。
在原著小說及這部電影從頭到尾都貫穿一個精神:等一個人。
思螢在等一個人,澤于也在等一個人,
當思螢終於等到了理想的他,卻發現這個他不是最適合的他,
原來她真正要等的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種情節很老梗沒錯,
可是有一個真實的、活生生的、能夠靠近的理想放在那兒做對比,
讓主角親身去體悟、去發覺,不論結果如何,
這樣的互動過程最能幫助角色們釐清自我與成長,
當發現原來愛情是如此的唾手可得,卻又是這麼容易在不經意間錯過和消逝,
才了解人生原來有這麼多看似不重要其實很重要的小事常被忽略,因此更加珍惜。
所以,澤于這角色重不重要?當然重要啊!
愛情小說中,白馬王子型的男配角一向是男女主角的感情催化劑啊!
BUT,電影裡沒有活人澤于,只有死老闆,
而且死老闆既然對人家沒有意思,還講些容易讓人誤會又超曖昧的話,擺明就是裝肖維!
就算老闆鬼沒有惡意,他對男女主角的感情有起到多大的催化作用?
至少我覺得幫助不大,即使他有刻意製造一點巧合讓兩人湊一塊,
反而像是硬湊,何況他是利用了思螢一開始對他的喜歡和好奇來製造機會。
明明前面說要抱持電影和小說不同調的心情來看,結果打了這麼多,
還是一直在跟原著小說作比較?
我猜一定會有人噓這個,我也承認我還是多少有受到原著小說的影響。
我能理解拍電影和寫小說是完全不同的事,拍電影無法像小說一樣有充分篇幅來做鋪陳,
尤其翻拍和改編的話,故事節奏更不容易拿捏,
我只是很遺憾,"等一個人"的核心精神,用電影方式來呈現時,就是少了一點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