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ricre: 可惜場景少、人物少、以往的搞笑、無俚頭、女角也都沒有阿 08/23 23:30
這位道友,
我想你可能把本片想要傳達的東西給搞錯了。
這部電影其實並不是致敬殭屍片,
這部電影其實是在緬懷殭屍片,
更精準地說,這部電影是在緬懷殭屍片的那個黃金年代。
當代港產恐怖片一直以來可以分為兩種,
一種是正統本格的恐怖片,
其中的開先河的導演你可能有聽過他的名字,
叫做余允抗。
但是這一類型的港產恐怖片,雖然是走真正恐怖的路線,
卻沒有第二種來的產量豐富,特色明顯,人氣高漲:
喜劇型態的恐怖片。
喜劇恐怖片是港產恐怖片最有特色的地方,
說到香港的鬼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也都是這種帶有不少喜劇元素的恐怖電影,
而這種恐怖片跟另一種香港最有名又最有票房的電影類型融合,
就成為當時最膾炙人口的電影類型了:殭屍片。
沒錯,這另一種香港最有名又最有票房的電影,
就是功夫武打。
說到殭屍片很多人都會想到林正英,
其實港產殭屍片的推手不是林正英,
而是當時林正英的老闆:洪金寶。
八零年代初期,
老派功夫片也走到了一個需要求新求變的地步了,
取而代之的是以插科打渾作為基調而行的功夫喜劇,
你所看過的早期成家班,洪家班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甚至後來袁家班的武打戲,也被迫要加入一點喜劇元素來迎合大眾市場。
而洪金寶當時的其中一個嚐試,
就是把武打戲劇融合鄉野鬼怪傳奇,
其中產生的作品你應該也聽過:鬼打鬼。
之後洪金寶就拍了一堆人X鬼,鬼X人,X打X,X嚇X的排列組合的恐怖片,
武打融合恐怖片的茅山道術的電影,他不是第一人,
但是他是第一個把喜劇元素加進去的人。
這片鬼打鬼,可以說是殭屍片的前身,
沒有這部片,就沒有殭屍片後來的風潮。
之後有另外一個人,開啟了殭屍片的大門:
殭屍先生的編劇,黃鷹。
黃鷹這個人你可能最認識他的地方在於他寫的"天蠶變",
其實他在寫武俠小說之外,他還會寫神怪小說,
殭屍這種虛構的鬼怪,可以說是他把設定給定出來的,
他本身對於鄉野傳說有相當深的研究跟興趣,
把湘西趕屍的民間故事融合了他對其他鄉野傳說的知識,
創造出這種中國式的吸血鬼。
所以洪金寶,黃鷹,一武一文,
拍了一部讓殭屍片大放異彩的第一部作品:
殭屍先生。
之後的八九零年代,
就是殭屍片的黃金時期,
紅到連台灣都跟風拍了一堆殭屍片賺錢,
台灣的殭屍片還紅到日本去。
但是殭屍片的風潮來得快去得也快,
票房的高漲,市場的喜好,造成大量粗製濫造的殭屍片,
在殭屍片末期持續出品,
最後的結果就是殭屍片的沒落。
最後殭屍片只能轉向小銀幕發展,
亞視的"殭屍道長"系列、"我和殭屍有個約會"系列,
TVB的大頭綠衣鬥殭屍、末代天師、殭屍福星等等,
就是殭屍片沒落之後,在電視劇的迴光返照。
"殭屍"這種奇特的恐怖片,
以武打作為骨架,以喜劇作為靈魂,以鄉野傳奇作為血與肉,
已經成為一個過去式,不會再回來的一個榮景了。
而這部電影"殭屍",
就是在緬懷那一個不會再回來的年代,
所以道士友才會說"不要說道士,殭屍都沒一隻。"
所以錢小豪才要在死前,幻想了一兩個小時的殭屍故事。
相比以前的殭屍片,
這部"殭屍"明顯是走悲劇路線,
而且日系恐怖片的影子很深,整部戲壓迫感很重,
除了因為監製是咒怨系列的清水崇之外,
其實導演也是想要拿來跟現實中恐怖片主流的變遷做個對照:
港產的喜劇恐怖片已經一去不回頭了,
剩下的,大家喜歡看的,變成了日本這種鬼魅飄在你身後的恐怖片,
他在劇中放了不少殭屍片時代的影子,
茅山道士、養小鬼、鬼差勾魂、殭屍吸血等等等,
但是都只是個影子而已,
他的目的是要對這些影子說聲再見。
就好像錢小豪死前,
跟自己的殭屍片大明星英雄夢,說聲再見一樣。
所以有跟到當年殭屍片熱潮的人,
看了這一部道別緬懷那一個年代的電影,
應該會像我一樣,百感交集。
當年的那些明星,那些演員,
林正英,許冠英,午馬,一個一個都離世了,
而二三十年過去,
曾經人面桃花相映紅,
如今只餘桃花笑春風的人,事,物,
又有多少??
至於沒有的人,
大概會像你一樣,看到這個不喜劇不逗趣的殭屍片,不知道自己看了三小。
沒有喜劇元素,
才是這部戲,對我而言,評價最高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