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先讀完小說、再看電影會有先入為主的觀念,但中島哲也這
部新作,混亂的程度卻超乎想像,雖然就藝術價值來說,仍不失
為一部優秀作品…
如同他過去的作品那般,《渴望》依然靠著強大的音樂為後盾,
並以深具衝擊性演出的演員們來堆積成視覺與想像力的雙重震撼
,但這樣的感覺在這一回來得更直接,電影在畫面上、在故事上
一下子給了觀眾滿滿的想法,你會一下子、在一瞬間知道發生什
麼事,甚至可能清楚背後某些讓人不寒而慄的真相。
表面看起來,《渴望》與中島哲也的前一部作品《告白》似乎是
同類型、同質的創作,但表達方式其實有頗大差異。《告白》中
的惡意比較隱性、感受較需要醞釀,也因此穿刺到心靈末梢的程
度特別驚人,在極具美感的畫面之下,死、傷或血反而帶來一種
新的形象,也許你不會不忍卒睹,但內心深度更會有一種走在鋼
索上毛骨悚然的感覺。
而《渴望》的惡意卻是極端顯性的,無論死亡還是血液都給人強
烈的崩壞印象,畫面的呈現有不同於以往的模式,導演在這方面
算是忠於原著中直接且強烈的敘事原則,只是影像帶給人的衝擊
性更大更快,而畫面所傳達的卻很難說是否能稱之為美感。
~~~~~~以下為提及原著與電影情節的分隔線~~~~~~
不過,我對電影情節安排的合理性與邏輯卻抱持著相當大的疑問
,這大概是因為某些關鍵點與原著有所出入的關係,雖說小說影
像化有時必須做某些情節上的修正,但這一次修掉的,卻似乎造
成反效果…
在電影中,加奈子之所以會變成一位貌似天使、其實是個極度邪
惡的少女,關鍵就在於某一次父親藤島因酗酒之後的暴力相向,
差點就將她掐死,但現實生活中,有可能因為家暴(即使十分激
烈)而造成如此嚴重的性格扭曲,甚至變成一位泯滅人性的大魔
王嗎?這部分顯得說服力不足。
而且在劇情中,藤島之所以會掐住女兒的脖子,其實是因為她的
挑釁、因為她洞悉他的弱點,說出「關鍵字」,讓他理智崩潰,
差點犯下淘天大錯。就從這個設定來看,加奈子即使未經過父親
暴力相向,就已經是個心機極深的狠角色,這可能嗎?尤其是從
某些回憶畫面中可以看出來,藤島一家過去曾是幸福的,一個國
中女生不太可能只因父親酗酒與父母關係不好而產生如此鉅大的
變化吧…
原著小說的安排應該可以說明一切。電影中父親對女兒的暴力,
在書裡是性侵,雖然並沒有交待過程,但藤島後來強暴已離婚的
前妻時,文字的描敘卻十分清晰、殘酷,而前妻其後曾強調他當
年曾經像強暴自己那般地對付女兒,可以想像畫面有多麼驚人…
因為這個關鍵點,導致藤島夫妻關係生變,家庭關係走向毀滅之
路,可以想見的是,這對一位中學女生會有多大衝擊,內心深處
的某些部分被挖走,書中多次強調的部分說得很好,「空洞」,
她的空洞之大,難以想像,性格的扭曲與價值觀變化,可以想見
。
加奈子的復仇計劃,動機在於仇敵奪走她真正愛的人,這個人又
是她經歷遭父親性侵後的存在價值,也是自己還活著的證明,一
旦愛人消失,原本的「空洞」擴大到足以吞噬一切,能夠理解她
為什麼會變得那麼厲害。
可是在電影中的加奈子卻說:「因為愛他,所以要殺掉他。」這
段台詞,讓人性的天平垮台,讓加奈子這個本來可以解釋是個「
人類」的角色,變得不知要歸類為什麼「東西」。
理智線與邏輯性崩壞的還有小田切讓所詮釋的連續殺人兇手。在
原著裡,他是個鬱鬱不得志的警察,兒子還患有先天性病症需要
不斷進醫院、花費驚人的醫療費用,遭犯罪集團利用,並深陷成
為殺手,是不難了解的。
在得知妻子被性侵、兒子生命遭威脅之後,殺手與藤島約見、對
決,爾後發現妻子已經知道自己是連續殺人案的兇手,終究用槍
轟爆了自己的腦袋,對妻兒的愛更顯而易見。
電影畫面中,妻子發現丈夫是個恐怖的殺手,一瞬間露出輕蔑的
眼神,而丈夫卻一槍就轟爆她,甚至差點斃了一直喊著「爸爸」
的兒子,電影中的殺手,又是個不知道算是什麼的「東西」。
原著小說有著濃重的黑與純粹之惡,卻留有相當大的空間給予「
人性」彈性運用,想像空間也大。比如說解釋了加奈子為什麼會
變成壞人、惡女,又提到了加奈子是能夠愛上別人的,書裡藤島
靠毒品的力量想找到女兒、解決事件,卻深陷其中,後來還是因
外力而甩開毒癮,當然還有殺手的那段情節,以及黑道頭子那種
有原則的行事作風。
可以這麼說,小說是以集惡之大成的模式,來傳達某些概念、讓
人深思,雖然造成極大爭議,卻可以從中找到救贖,或者要解釋
成是一種警世喻意也未嘗不可。
電影拍得很好,音樂出色,畫面構圖強烈,役所廣司和小松菜奈
這兩位老、少主角很棒,中谷美紀、二階堂富美、小田切讓、橋
本愛和妻夫木聰這幾位配角也很有發揮,但傳達出來的意念卻不
像小說那般留有空間,惡到徹底反而不合理、說服力低,單向的
表達方式,無法解釋人心、動機與結果,變得特別混亂。
真得可惜了。
http://garynehsieh.blogspot.tw/2014/09/blog-post_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