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pslr1 (想不起來)》之銘言:
: 另外是故事內容部分,熱血部分夠,片中插入的笑點及運鏡,青少年及
: 兒童是看的懂的,沒有問題,不過餘韻就不一定了,一直強調有多熱血,要吸引國中高中國小來看,賣點就偏了,小孩要的是什麼?是熱血嗎?
: 不過片中對於師長及長輩,甚至練習場都要抱著有感恩的心,這點是肯定的,也可見不同政府時期,教育方向的不同,也就是所謂人格的養成。
: 木瓜理論沒意見,這是在故事舖梗,不過故事裡面,錠者在廁所等吳,
: 這裡面的對話,反而顯出錠者比較大氣成熟,吳就小家子氣很多,
: 最後硬要投完也是,這點,戲裡吳缺少了ACE的氣質,戲外,好像也不太適合演戲。
: 回到回覆主題,KANO歷史事跡是存在的,美好的過去也曾有過,但要説KANO精神是什麼價值觀,確實有點over了。
KANO精神,就他們自己描述,是所謂的"永不放棄"的精神.
有時會覺得很好笑,有實力進甲子園的隊伍,有那一隊肯輕易說放棄的?
棒球打完九局比賽是規定,也是義務,我想天底下也很少有那個棒球隊因為隊員受傷
就中突停賽放棄.
電影對於日本其他隊伍(尤其札幌隊),描述的好像心理很脆弱,好像很輕易會放棄似的.
日本觀眾在看KANO的時候,多少會有點五味雜陳-"我們日本人有那麼容易放棄嗎?".
難怪目前日本上映劇場表中,北海道只排了一個戲院(汗).
再者,KANO精神,若非基於史實,恐怕難以像魏導所述的能擴展.
當年吳投完9局,目前就史實來看當然是教練的意思.
而教練之所以會做這樣的決定,是真如電影所演的這樣嗎?
其實這段在當初拍攝時,連劇組跟演員們都有不同的意見哩.
史實,若是依蘇正生口述,近藤找另一位早稻田教練負責投補暗號.但這教練不知吳手指有傷,還一直做下墜球暗號.吳明捷太聽教練指示,又不敢"訴苦",因過多四壞球而敗北.而蘇正生他們在外野急個半死,眼淚都快掉下來.看出問題所在了嗎? 吳是不放棄堅持投下去,還是因為太聽教練的話不敢反應,這是有很大的差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