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恕刪。
我覺得現在諾蘭的導演路,越來越像奧森威爾森。
奧森威爾森在26歲時,拍的第一部作品《大國民》,
只要對電影有點研究的影迷,
一定聽過這部電影、知道這部電影樹立了多麼高的標準。
只是奧森威爾森的導演路是一路下滑,
他自己也很想再突破,
只是《大國民》的敘事已經遠遠的超過當時的電影太多了,
(記得有人形容「在一堆還在用記敘文拍電影的時代,
突然出現一部用抒情文方式的電影」)
奧森很想,但是始終還是沒法再度突破自己
(但我個人覺得《歷劫佳人》比《大國民》好多了)。
諾蘭的第一部電影《記憶拼圖》,
野心幾乎跟《大國民》一樣,
玩「倒敘」風格到一個不可思議的境界。
整部電影從頭倒敘到尾,
這得需要多清晰的邏輯、多高明的剪接才玩的起來?
--個人認為論敘事方面有三部美國電影必須留名電影史:
《大國民》、《黑色追緝令》、《記憶拼圖》
但老實說諾蘭接下來的幾部片,
隨著入主華納,也從獨立製片變成越來越商業化,
(從《針鋒相對》就可以感覺出諾蘭想在歐洲藝術電影的風格中,滲入點商業化的氣味)
但諾蘭的本錢就是「在一片商業化的好萊塢電影中,保有自已的藝術風格」。
這一點,又有多少導演成功過?
有,史丹利庫柏力克。
我一直深信諾蘭很想走庫柏力克的路線,像進華納拍片,
(當年庫柏力克的《發條橘子》引發爭議、華納也是一切聽從庫柏力克的意見,
相比其他八大片商,華納顯然是比較尊重導演的,不過前提是必須先有票房號召力)
跟這次的新片《星際效應》。
(這種硬科幻題材我想諾蘭應該想拍很久了,
他也曾不只一次提過《2001:太空漫遊》對他的影響,
但這次的電影似乎是《2001》+《飛向太空》+《太空先鋒》)
只是要當庫柏力克,除了在技術上必須高人一等、
在人文方面的探究必須也要高人一等。
幾面幾篇文章,都很生動的說出諾蘭的缺點。
他太習慣讓角色變的「概念化」、「形式化」,
在劇情的轉折上就會變的非常生硬。
相較於同期、也很常拿來比較的達倫阿諾夫斯基,
我只看過《噩夢輓歌》、《黑天鵝》,
前者探究「誘惑」、「上癮」的底線、非常驚人。
(媽媽坐在家中出現幻影、不停地看見冰箱震動,
跟看見電視節目上的人直接出現在身邊,非常生動的具現化「癮」這件事,
光是這種「虛實交錯」的手法應用這一點,
諾蘭似乎還沒有辦法這麼深刻的表現?)
後者探究「追求完美」的偏執,
(後段跳天鵝湖三十二個迴旋轉圈出現黑翅膀的長鏡頭,
根本就是娜塔莉波曼這輩子目前為止最驚人的表演)
諾蘭跟達倫的角色都喜歡走向「極端」,
不是極端瘋狂,就是極端痴迷。
但是我個人感覺,諾蘭只會默默的坐在攝影機看著演員發瘋,
而達倫會先對演員打幾個巴掌、再跟著演員一起瘋。
(還記得在《鬼店》的記錄片裡,庫柏力克會用髒話逼女主角,讓她覺得很焦慮)
而這一差別,就代表了諾蘭的商業化,
(直接將角色概念化、方便敘事,但會很難讓觀眾融入角色)
會直接將一些「人文」方面的探究捨棄掉,
在一大堆眼花撩亂的劇情轉折下,觀眾真的能感受到角色們的痛苦嗎?
雖然諾蘭很喜歡炫技(《全面啟動》炫技的太過火了),
可是我還是相信,諾蘭已經漸漸地開始走向「人文」方面的探究了,
這次的《星際效應》看來就是一場「外太空」與「心靈」之間的冒險,
希望QT說的「那種不一樣的東西」就是我所期盼的。
(我買QT的帳,他說的應該滿準的XDDD)
http://news.mtime.com/2014/11/05/1533587.html
而他在看完《星際穿越》之後也是拼命點贊,稱讚諾蘭與兩位製片人為影迷帶來了一些非
常不一樣以及特別的東西,“那種人們通常會想要從俄羅斯導演安德烈·塔科夫斯基和美
國導演泰倫斯·馬力克影片能夠找到的東西,而不是在一部科幻影片中。”
這無疑是一種好評,昆汀認為諾蘭在文藝與商業的平衡能力上相當傑出,並稱讚道:
“實際上,《星際穿越》是非常學院派的電影,它集舊電影工藝大成。諾蘭試圖向那些不
懂事的導演解釋電影拍攝技巧的重要。他很紳士,而我真想給他們一巴掌。這完全不是錢
的事兒,因為不論是在1975年,還是在1965年,我想他都會是一位非常優秀的電影人。
---------------------------------------
如果上面的廢文懶的看,想直接END,
那麼我就用一段話表達我的感想:
我覺得諾蘭很棒,可是請不要過度造神。
當有「神片」、「神導」這種非常過譽的詞出現時,
我想對創作者似乎不是件好事。
因為這種過譽的詞就代表「觀眾樹立了非常高的標準、大家會越捧越高」,
當諾蘭想突破、想用另外的方式去講故事時,
這個「高標準」就直接變成他的阻力(就像奧森威爾森一樣)。
不過每個人要怎麼稱讚自己喜歡的事物,
也是每個人的自由吧(那這上面不是有說跟沒說一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