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很明顯,就這樣,這是一篇很直接來幫星際效應護航的文章。對我來說,星際效應
不但是Nolan自全面啟動以來最好的作品,也是他對自己過去風格的一次誠懇反省,以及
對於一個幾乎死亡的電影傳統的致敬。
在開始講我為什麼想幫星際效應護航以前,先對我自己過去和Christopher Nolan
的電影交手的經歷做個簡單的回顧,或許是一個不錯的起始點,這不能直接表明我的立場
,但或許可以間接的訴諸某些比較隱晦的因素,來讓我的想法看起來值得同情些。
首先,我很確定我大概不會是他的粉絲。我對《跟蹤》沒有太多想法,只覺得電影本身
有些不錯的創意但不是一鳴驚人的出道之作,《記憶拼圖》讓我見識到了那些在
《跟蹤》中富有潛力的概念可以開展成多麼有魅力的風格,《針鋒相對》因為挪威原版
的印象實在太過深刻,以至於2002年版雖然整體的美學風格已經有不小的差異(我對攝影
和視覺設計的認識僅止於訴諸觀賞者直覺的等級,但還是想指出,同樣是以堊土遍地,天
光刺眼的北國為背景,Nolan的2002年版的畫面看起來就是多了點尖銳的意象,而沒有挪威
版那種灰塗塗的素樸骯髒感),對我來說還是比較像一個有趣的複製品而沒有太多的原創
性。《頂尖對決》則是我第一次知道Nolan和他的兄弟也有能力改編出好看的娛樂電影,
雖然他們在進行電影創作者和原著範本的理念磨合時還是有些生疏的地方,而最明顯的
就是常常被認為─在我看來多少比較像是一場誤會─是Nolan的原罪的複製人機器。
一個有趣的題外話是:這常常被一些反對者認為是這對兄弟面對無解的創作難題而訴諸機
器神天降的一個指標,但似乎有不少台灣觀眾不知道的,是The Prestige其實不是原創作
品,而是從Christopher Priest得過世界奇幻文學獎的一本同名奇幻小說改編過來的,而
這和這裡的關聯是,複製機的情節的原罪或許沒許多人想得那麼嚴重:因為那是小說本來
就有的內容!至少在我看來,這不該被當作是Nolan兄弟的大罪,的確,他們沒有能力在
修正整個故事時把這個元素處理的更好,但作為一個試著把文字作品塞進視覺作品的風格
箱子裡的失誤,這裡犯的錯誤遠比直接的訴諸機器神天降小多了。
之後的黑暗騎士三部曲,我跟大多數人一樣,因為開戰時刻而充滿期待,喜歡黑暗騎士,
對於黎明再起感到失望。就私心而言,Nolan在這期間展現的成果(包含全面啟動,但我們
之後再談談這個問題)是往一個我沒那麼期待的方向走的,或許也是受到外在評論影響,
我覺得他在我心中似乎一夕間成了好萊屋的寫實黑暗風格與複雜劇情的代言人,然而這和
當初直到頂尖對決為止,我所看到的並不太像是同一個導演,我有很多困惑,而這導演往
後的路會是如何完全是一團迷霧。應該說,直到頂尖對決為止,Nolan對我而言是個有才
華而在穩健成長、摸索自己的風格的導演,他似乎也真的慢慢摸出了一些東西來,而我看
到的最明顯的特徵,分別是遞迴形式的主題開展、充滿執念而且象徵鮮明的角色以及導演
個人對於特定的畫面結構的執著,而這些在黑暗騎士三部曲與全面啟動之後似乎逐漸被淡
化了,可能是因為名聲、或者各種吹捧的坊間說法,或者我自己也被別人給的形象洗腦,
我不知道,但我覺得他在這時期讓我看到的表現與我過往的印象的衝突跟哈維丹特翻臉前
後一樣大。
剛剛提到的我所見的三個特徵互有關聯,甚至很有可能是同一件事情的三種不同看法罷了
。Nolan的電影雖然常常被認為很複雜,但其真正念念在姿的東西卻又少得出奇,在他的
多數作品中,一個簡單的執念往往在經過一系列手續後,漫漶成一片理念的汪洋,那些要
在其中奮力泅泳以不溺斃的,大多時候是可憐的角色們(可能是對於偉大魔術的執迷、對
於罪與罰的逃避、或者只是某件說不上來卻非得完成的事情),有時候是觀眾們,有時候
甚至在我看來根本是編導自己。遞迴形式的主題開展,以頂尖對決為例的話,始終都是
一個魔術的完成,而魔術的完成一旦被確立為主題,那麼這個主題就會滲透到一部Nolan
式的電影的每個角落,於是魔術的完成既是作為電影的劇情母題,卻又隱隱暗指著「這部
電影本身就會是一個魔術的完成」這件事,而為了做到這點,電影中的主角也往往都被
「弄」成了偏執狂,而畫面構圖也都壓迫性的要你接受某種暗示,對於這樣的操作,人們
當然會自覺地體會到編導電影者的掌控力。是在這層意義上,我覺得Nolan的電影有時候
具有能夠腐蝕現實的魅力,不是劇情上到底真不真實,而是那份虛構內容是否具有足夠的
感染力讓一切的東西,戲裡戲外,都被電影的主題緊緊綁著,讓人感覺到它的無所不在。
換句話說,遞迴形式的主題開展、充滿執念而且象徵鮮明的角色以及導演個人對於單一象
徵的執著會同時出現在一部Nolan的電影中並不是巧合,它們就是被塑造好是要這樣或那
樣出現的,你可以喜歡或者討厭他的電影,但能做到這樣絕非易事,而也因此,即使
Nolan不會是我的最愛,我卻沒辦法抗拒自己去期待這樣的導演在成長到一個高度後會是怎麼樣
的風景。也正是因為這份預期,讓我不喜歡黑暗騎士以降的Nolan,卻在星際效應獲得了
被淨化的感覺。
黑暗騎士以後的Nolan會讓我感到劍走偏鋒,是因為拍攝技術上走得更遠,但理念卻沒有
成長。以全面啟動為例,表面上似乎再也沒有比夢境這樣的題材更適合一個擅長讓電影的
各方面都顯得如此「執著」的導演了,但電影本身卻讓我覺得Nolan開始向那個我不甚喜
歡的、「寫實與黑暗複雜大戲代表人物」的招牌靠攏,遞迴形式的主題開展仍在,卻像是
作繭自縛,僅僅是在兜一個一個又一個圈子,而不再往多個層次發芽。情緒喧染度直線飆
升的同時,過往那份能夠腐蝕現實的魅力─那份執著─反而變成只是在逼迫觀眾進行某種
智能遊戲了。
但看完星際效應後,我卻感到驚喜。一個導演的作品讓你感到驚喜的方式,哪種是最好的
?我不知道,但能夠親眼看見導演將自己的執念質樸的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時刻肯定會是
我的候選人,而星際效應就是了。表面上,星際效應談的都是偉大和沉重的事物,我們既
有理想與現實的老問題(充滿理想的科學家和求生為本的下層農民),也有蒼茫星海對照於
渺小卻彌足珍貴的情感,但這些論述對我而言還遠遠不如電影本身幽幽展現的創作者專屬
的情感來得重要。於是,即使多數人會認為星際效應更像是地心引力,我在星際效應身上
看到的卻是雨果的冒險與空降危機,甚至是超級八的影子。雖然形式和題材各異,這四部
電影在內裏卻驚人的相似,新舊對比的隱喻、因為實驗風格的取捨而放棄某些劇情上的合
理性因此飽受抨擊,以及,導演都選擇了以工匠式的精雕細琢,在某些方面近乎偏執的呈
現心中完美的美學選擇。馬丁史柯西斯選擇了用最新的影像技術來緬懷梅里耶與他對電影
工業的象徵,山姆曼德斯非得讓龐德回到老家以復古手段與M16過往的陰影告別,JJ亞伯
拉罕則不得不把攝影機擺在一個史匹柏式的科幻電影中,而Nolan選擇的,則是
以最尖端技術來重現那些已經死亡的科幻傳統,那些當年出現在異形與太空漫遊中曾經讓
人驚嘆的技術奇觀,而對於科學事實的考究和實景與實體物勝於綠幕,在這一偏執,在
這意義下,也就成了最遙遠卻也最貼進的,向舊時代傳達自己的電影之愛的方式了,對我
而言這動人的程度實在不下Copper試著超越時空與自己的女兒溝通。
我承認許多人對星際效應的劇情批評不無道理。但對我而言,重要的是Nolan在星際效應
之中變回那個我熟悉的「執著者」,而且將這份執著以一種過去所看不到的誠意端到了
觀眾面前,相較於劇情上的這樣或那樣的缺點,或許對於一個導演的整體美學演進來說,
這不但不是退步反而是進步,因為Nolan雖然犧牲了一部分劇情上的合理性,卻使得自己
過去風格中那個以執著為名的枝枒伸展到了以前他到不了的地方。這或許會讓星際效應
注定是不完美的,但如果這樣的不完美換來的是某種對於電影史上重要傳統的回首、拾起
、放下與繼續前進,那不見得是一個極差的選擇。如果說這裡也有什麼層層結構間的關係
的話,我看到的是這樣的風景:表層的科幻史詩,底層的人類情感,但底層之下,充滿著
以冰冷、精確的技術執念包裝的深深的電影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