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godplaysyou (神)》之銘言:
: 真實情況是
: 金馬獎幾年來因為確保台灣地主優勢
: 主要評審還是台灣籍評審過半 另一半則由中港或其他國家的評審為主
: 評委幾乎每年都是這樣的比例
: 但你知道 物以稀為貴 外國的月亮比較圓
: 每次都這樣
: 因為台灣很少看到中國觀點的電影 (是真的中國而非中國官方的觀點)
: 所以台灣評審都非常讚嘆
: 相反的 中國評審也很少接收到台灣的觀點
: 所以中港的評審非常喜歡台灣電影
: 所以通常是
: 中國評審為台灣電影加分
: 台灣評審為中國電影加分.....
: 最明顯的例子是女朋友男朋友那屆 幾乎通殺中港的評審們
: 但台灣評審還是比較喜歡那一屆的中國電影
: 神探亨特張
: 這種手法較現實主義 真實且肆無忌憚地描寫中國真實面的電影是金馬台灣評審的菜
: 每一年都這樣
: 於是乎 台灣評審比中港評審多 所以神探亨特張贏了
我也很同意金馬獎其實口味相當明確......
對我而言這次KANO的完敗給台灣電影界一個警訊,是在發展電影工業的同時,許多台
灣觀眾沒辦法、或者是忘記了也該同時擁抱那些曾經幫台灣電影扎實根基的文藝電影傳統
。
我不是在主張電影工業應該畫地自限在出產這些對於現代觀眾來說可能太小眾太安靜的
玩意兒,然而就現實面來說,當你的人力物力就是只能有限地追趕他人時,你勢必得
尋找其他對於在地環境而言條件不那麼苛刻的東西來生產,否則一昧的好大喜功到最後
只會榨乾最後一點你能運用的資源而已。
商業跟非主流電影間其實是具有互相支持的關係的,或許當你下次認為「正是那堆嚴肅
和觀眾不愛看的電影害台灣走不出去」時,可以好好想想是不是只有商業電影能為這個
產業做出貢獻。即使你認為那些國際大獎對你並不重要,但現實面來看,它們對於整個
台灣電影產業很重要,至於重要在哪,隨便舉個例子好了,我們可以很誠實的問自己:
土法煉鋼的台灣商業電影繼續產出二流貨,比起台灣多跑出一個至少能讓你亮出「新浪潮
代表」、「威尼斯銀熊獎得主」這些炫炮名號的導演,哪個比較可能讓其他人注意我們?
哪一個比較可能吸引更多人才?
這些你認為無趣或無聊事物的貢獻常常是表面上看不到的,並且,這些大獎就是有他們的
規則,而不是觀眾的好惡可以左右的事情,今年的金馬獎是一個例子,而另一個例子就是
賽德克巴萊常常被「吹捧」的威尼斯影展事蹟,有多少人在聲稱魏德聖曾經入圍時卻忘記
了電影當時在影展現場的慘烈戰績(這不是在否認賽德克巴萊對台灣電影工業的貢獻就是
了)?或者忘記魏德聖也是系出楊德昌門下?台灣多數觀眾這種不願認清除了票房和個人
好惡外尚有更多電影價值可供發掘的心態,反而更會讓台灣電影走入倒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