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鄭景雯台北25日電)第51屆金馬獎落幕,先是部分台灣網友不滿大陸影片囊
括多個獎項,後有大陸女星鞏俐批評審不公。其實在頒獎典禮前的金馬影展,多數看過的
影劇圈人士都認為,陸片確實厚度深。
今年金馬獎大贏家為大陸導演婁燁的「推拿」,一舉拿下最佳劇情片、最佳新演員、最佳
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剪輯、最佳音效共6獎;而最佳男女配角、影帝也是大陸演員
的天下,台灣靠陳湘琪奪下影后,免於全敗命運。
頒獎典禮結束後,部分台灣網友不滿,認為獲獎的陸片幾無在台上映,卻能席捲金馬獎項
,乾脆以後到北京辦算了;而角逐影后失利的鞏俐,更在離台後透過經紀人批評金馬獎不
公平,以後不會再來參加。
其實早在頒獎典禮前展開暖場的金馬影展,就已在台放映包括所有入圍的多部電影,看過
相關影片的影評和影劇圈記者多認為,無論是得到最佳導演的許鞍華「黃金時代」,新導
演獎陳建斌的「一個勺子」,以及獲得最佳美術設計的「白日焰火」等,得獎的陸片不是
贏在娛樂性或技術,而是贏在文化底蘊的深度。
2011年劉德華以「桃姐」拿下金馬影帝時說「看到台灣電影從谷底往上爬,現在是香港電
影低迷之際,希望香港電影要像台灣一樣,堅持走下去」那年是國片「賽德克‧巴萊」創
下近新台幣7.5億票房、「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在台票房超過4.2億的一年。
不過國片起飛後,朝向拍商業電影的國片越來越多,但能在影展上得獎的片卻也越來越少
,也難怪今年導演易智言以「行動代號:孫中山」拿下最佳原著劇本時,他在台上有感而
發地說「台灣電影不能靠特效,唯一能靠的是好劇本」,語重心長的話讓桂綸鎂都落淚。
一名資深影評人指出,今年金馬獎來反省國片,台灣電影產業因欠缺資金,所以大家頻頻
想拍會賺錢的影片,卻易陷入惡性循環,其實在朝向拍商業片的同時,也不可忘了電影中
傳達人文省思的重要性。
此外,金馬獎能邁入51屆,甚至打出「華人電影圈最高榮譽」的口碑,靠的就是公信力。
看過影展的影劇圈人士多認為,陳湘琪與鞏俐確實都相當出眾,兩人各有所長,誰得獎都
算實至名歸。
去年李安擔任金馬50評審主席時一席「台灣電影格局小,氣虛了點」,當時引起台灣不同
解讀。其實李安所謂的「格局」並不是要拍漢武帝、成吉思汗才叫格局,而是一種文化涵
養。由此來看,台灣電影似乎還得再加把勁。
新聞網址:http://ppt.cc/Ex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