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476/34761843/
e週報 vol.476 文:張硯拓
科學的探索與科技的進展,一直是電影裡迷人的主題,因為在一點一滴克服「未知」的同
時,人類又不斷把想像力投注到更大的疑問和好奇上。在這過程中,不論是那做夢的人,
或夢境的模樣,都充滿戲劇性的魅力。
《愛的萬物論》的好看,不只在於天才的成就,不只在他悟出貫穿洪荒宇宙萬物的理論,
還在於此同時,他的心靈的強壯和脆弱,他生命機緣的奇特和珍貴,他遇到的美好良善,
和他避不開的感嘆酸苦。
這樣以科學為綱領,卻在過程中更側重人物內心,從而道出人性價值的電影,有別於純粹
秀特效的爆米花娛樂片,它在乎角色的感受,也在乎這些科技或理論背後的心理意涵。不
只《愛的萬物論》,還有接下來將上映的《模仿遊戲》,描寫電腦之父圖靈(Alan
Turing)在二戰期間破譯德軍密碼的故事,電影拍得緊湊熱血,貼合著時代的壓迫感,但
故事重心卻不在那勝敗的過程,而在主角的心靈徬徨,童年的傷,成年的孤單,和這整個
計畫背後的道德難題與煎熬。
當然也不能忘記,多年前讓羅素克洛拿下多項男主角獎的《美麗境界》,描寫數學家納許
的生平,讓人看見一個痛苦心靈的自我掙扎。像克洛這樣能夠豪氣干雲如《神鬼戰士》,
又能堅定虔誠如《挪亞方舟》的演員,演起這個神經質的天才,真讓人看見了巨漢的柔弱
。而這故事要說的正是:在科學進展的路上,這麼多看似理性嚴肅的發現,其實都是由偏
執做夢的人才能辦到的。
若再拉遠一點看,從「科學家」往上提到「科學」甚至「科幻」的層次,則在討論各種大
哉問的同時,電影往往也反映了人心的思考高度。最近一個月的大熱門《星際效應》就是
最好的例子:說的是宇宙探險,倚靠的是高深的物理理論,但真正在乎的卻是人情,是人
與人彼此的思念,是愛的跨越時空的穿透力。同樣的,在十多年前另一部題材類似的《接
觸未來》裡,對外太空的嚮往,對未知文明的探索,其實都是反映人內心的孤獨,是對「
找到同伴」的深切的渴望。也是這些感性的力道,讓這樣硬梆梆的科學故事,在這麼久以
後,仍然讓人回味無窮。
再看雷利史考特的經典《銀翼殺手》,史蒂芬史匹柏的《AI人工智慧》,還有皮克斯最好
的作品之一《瓦力》,雖然都有劃時代的特效和視覺表現,但他們真正的重點卻是討論AI
(人工智慧),是討論人造的生命對自我的認知,對生命延續的期待(亦即對死亡的恐懼
),對愛與伴侶與歸屬感的需求。透過非人的角色,去反證「人」究竟是什麼,這是許多
科幻故事的最核心意圖。
最後,也別忘了在科學以及驚悚的外衣底下,《侏羅紀公園》真正要談的其實是科學倫理
,是生命和創造的意義(以及警告)。在超眩目的特效、酷斃了的角色和壯闊的科幻設定
背後,《駭客任務》問的其實是哲學層次的存在、選擇等等大命題。沒有對心靈探訪的意
圖,就無法拍成一部精采的科學電影,這真是無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