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ewm (OK伊東)》之銘言:
: 請問板友開始會鑑賞電影的表達意涵 是從甚麼階段開始的?
: 我個人是從23歲左右開始 不知道這樣算不算太晚的
: 請大家多多分享自己的電影歷程吧
看到這個標題就讓我忍不住感嘆,對於「鑑賞電影」很多人總是抱持著錯誤的觀念不自知
,甚至繼續散佈、附和那些錯誤的觀念。
就我的觀察,這些錯誤不外乎以下兩種:
1.用心感受就是鑑賞電影
2.分析劇情就是鑑賞電影
前者不只是對電影,更是對所有「藝術品」都普遍存在的錯誤觀念。
然而這其實是沒有區分「表達意涵」和「表現手法」導致的結果。
什麼意思呢?舉例來說像是《刺激1995》表達的意涵是遭到體制壓迫的個人,如何爭取自
由獲得救贖,這個「意涵」引起許多觀眾的「共鳴」使他得以稱霸排行榜,然而有時候因
為生命經驗的侷限,所以我們沒有辦法產生共鳴,反而覺得電影很無聊--所以只要認真
生活,體驗生命然後用心感受電影,就是鑑賞電影了嗎?
事情才沒有這麼簡單!
「能不能夠對電影的意涵產生共鳴」和「鑑賞電影」是完全兩回事。
混淆這兩件事情,才是導致許多人無法好好「鑑賞電影」的原因。
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某部電影打到我們的點,我們覺得很感動很有共鳴,但是這就代表這
是部好電影嗎?不見得,有可能只是我們個人的生命經驗,導致我們特別偏愛某個主題,
特別無法抗拒某個情緒。
這和電影的好壞沒有任何關係,更別說鑑賞電影了。
--而且這反而會使得你無法看見「表達手法」的好壞。
我有個朋友,只要看到「父親與兒女分別」的橋段就會哭,所以他看《星際效應》的時候
看得大哭特哭,可是有著「父親與兒女分別」橋段的電影何其多?
《星際效應》是部好電影的理由,只因為他有「父親與兒女分別」的橋段嗎?
反過來說,前陣子我在網路上發了篇《原罪犯》的影評,有網友說「這部電影難看死了,
亂倫有夠噁心」很顯然的,他很用心感受,而亂倫這件事情完全採到他的底線。
可是因此《原罪犯》就是部爛電影,這個網友就是在鑑賞電影嗎?
很顯然事情沒有這麼簡單。
因此不管是「鑑賞」哪種作品,我們除了要問自己「有沒有什麼感受?」還要更進一步的
問「為什麼我會有(或沒有)感受?是因為我個人的偏好?還是因為它的表達方式呢?」
直到進入這裡,才是真正開始「鑑賞」而不只是「享受」;
直到這個階段,也才真正開始發表「評論」而非「感想」。
這大概是我國中開始大量閱讀後才理解的道理,以前只會覺得「主角這樣才帥嘛,那些拖
拖拉拉的作品好無聊」或者「真是搞不懂他們在發什麼神經,這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不過這還只是「鑑賞」這個行為本身而已,還沒談到「鑑賞電影」。
電影是種複合媒介,包含視覺語言、音樂語言還有日常語言。
要看得懂電影,你得看得懂圖畫,聽得懂音樂還讀得懂文本。
很多人以為「分析劇情就是鑑賞電影」,隨便在網路上找篇「影評」,幾乎都圍繞著劇情
打轉,少數提到演員的表現然後就沒了,只有極少數的「影評」會從視覺語言(包含構圖
、分鏡)或者音樂語言(包含音效、配樂)來進行分析。
我也是直到大學開始接觸繪畫和電影理論,才開始知道原來還有這麼多學問。
原來畫面除了表現劇情,還可以用來暗示、呼應以及營造心理效果。
聲音也不只是背景或對話,同樣可以用來連接場景、烘托情緒呼應主題。
然而由於「用心感受就是鑑賞電影」以及「分析劇情就是鑑賞電影」這兩個錯誤的觀念,
討論這些反而會被批評:
「你沒有那個經歷所以看不懂」
「你沒有用心感受所以看不懂」
他們不知道除了「感受電影的意涵」還可以「分析電影的手法」,除了「感受劇情的內容
」還可以「分析整體的視覺結構、節奏調度」所以到頭來,你仍然只能說出:
「我覺得《星際效應》是好電影,因為他把父女之間的情感描述得很動人。」
也許再說說他們分離的場景,說說父親看著女兒的錄像,說說父親在奇異空間和女兒透過
重力溝通,說說父女最後感人的重逢。
作者:
dohow (都好)
2014-12-12 00:15:00我認為你可以再說的更detail一點,就是讓觀眾投入跟代入。這關係到導演怎麼運鏡表現、建構鏡頭、處理畫面及鏡位
作者:
sleepyrat (sleepyrat)
2014-12-12 00:18:00那兩點不能算錯誤,只能說角度不同~~~
作者:
dohow (都好)
2014-12-12 00:20:00來讓觀眾理解,而演員的部分也很多可以去解析
基本同意這篇。簡單說一般觀眾只關心自己覺得好看與否有無笑點、哭點,影評要去看的事物卻多的多..最好的例子像是前年的花都魅影和逆轉人生。前者爛番茄91%,觀眾評分71%;後者爛番茄75%,觀眾評分93%。就是大眾和影評人觀影角度明顯地不同造成的結果逆轉人生是一部充滿歡笑、感人至深的通俗電影,花都魅影則在電影手法、劇本結構甚至配樂都充滿著巧思和創新。如果不懂得分析電影,那麼觀眾會覺得前者較好看也是無可厚非的事。
作者:
Dx4 (付出總不求收獲)
2014-12-12 02:05:00推 好文
好文鑑賞能力講天分 跟數學籃球鋼琴一樣 沒辦法就是沒辦法
鑑賞要分開來說,鑑&賞,鑑是鑑別,需要靠大量的閱讀與生活經驗的累積,才能分辨事物的表裡不同。而賞才是比較靠天份而大多數人比較會賞,而不會鑑,這在發心得文時就能看出很有fu但是無法明確的表達給其他人知道
作者:
Dx4 (付出總不求收獲)
2014-12-12 14:52:00提到逆轉人生 裡面黑人畫圖來賣 圖的價值因賣的人而異竟然沒人問 那我就問了 有什麼表達手法不好的片 卻可以讓觀眾產生共鳴?有哪一片無法讓觀眾產生共鳴卻可以讓你好好鑑賞如果分開看 不就是很矛盾嗎?同學 我相信你有上過電影藝術之類的課 也相信你的專業如果把產生共鳴跟鑑賞電影分成兩回事 而不是先後順序基於你邏輯觀念的認知 那我只能批評你只是在唬爛
作者:
AllaK 2014-12-12 15:57:00可以讓觀眾產生共鳴 可是表達手法太老套 這種電影很多吧不過我覺得這兩種程序是分開來的 理性上和感性上考量不同
就像有些好電影 因為表達手法或個人經驗無法產生共鳴評價電影者要能區別個人好惡和作品好壞並不能畫上等號就像我對畢卡索無感也看不懂 不代表我就覺得他是爛畫家從技巧和歷史角度來看才能其給予正確的評價
作者:
ning0201 (出小坑跌大坑)
2014-12-12 20:05:00你說的不全然正確 或許你可以先發一篇鑑賞文來證明?
作者:
Dx4 (付出總不求收獲)
2014-12-12 20:16:00樓上的有困難嗎? 看電影是要先有拍攝手法才能達到共鳴不論拍攝手法 拍個人在那邊哭 你就會哭嗎?未看先猜要嘴說要帶入劇情 既然是劇情那就是要先拍攝手法才能帶入劇情 觀眾接受了訊息才會產生共鳴藝術品90%就只是炒作 10%就是在當時技術上高水準留下來的產品舉個例 我的屎一文不值 如果郭台銘他出1千萬要買我的屎那我的屎至少會超出兩倍至三倍 因為買的人要去巴結郭台銘看不懂藝術 是因為自身創作水準跟創作者在不一樣的水平水平一樣 就會知道困難點在那裏 是自己無法達到的程度忘記提一件事 台灣人最厲害就是一張嘴 被虧就只會講當NBA球評一定要打過NBA? 無解~
作者:
AllaK 2014-12-12 21:03:00如果你說的樓上是我的話 可魯和伴娘我最大 在台灣觀眾共鳴不錯吧 這兩部夠老套吧 主要觀眾評價比影評高不都這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