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好讀劇情版:http://ppt.cc/PVyU
====以下防雷===以下防雷===
《愛的萬物論》就是個愛情故事,
即便不脫霍金的物理和宇宙,但並不艱澀,
反倒增添了許多科學性的浪漫。
由艾迪瑞德曼飾演的霍金,以及飾演Jane的費莉絲蒂瓊斯,
兩人的演技都相當有層次並且深刻。
【艾迪瑞德曼令我印象深刻的幾幕】
1.霍金從發病後,一個人在浴缸裡看著自己不聽使喚的手。
2.霍金獲得博士學位後,朋友們一起來家裡慶祝,但他卻躲起來,
一個人想爬上樓,但辛苦的他卻和二樓圍籬另一邊的孩子對望,
孩子看似不解、看似天真可愛,霍金和孩子對望的神情對比甚大。
3.病情進化到霍金需要坐輪椅時,Jane就直接推了個輪椅出來,
霍金乖乖地把自己從餐桌椅上移到輪椅上,並告訴Jane這是暫時的,
但到底,這是說給Jane聽,還是說給自己聽呢?
4.霍金在演講場合,想像著自己走下輪椅撿起掉落的筆。
但回過神後,他回應了聽眾的問題,結論是:
「There's life, there is hope.」
【費莉絲蒂瓊斯令我印象深刻的幾幕】
1.霍金發病前的Jane相當青春洋溢,這樣個性的女孩任誰也很難想到,
他會是撐起霍金這個偉大的物理學家的強大後盾。
2.故事中她前期(結婚前)、中前期(結婚後,第二個孩子生前)、
中期(第二個孩子出生,霍金也像個大孩子般讓她頭大)、
中後期(露營時,霍金發生狀況,氣切後),
以及最後的後期(霍金選擇結束兩人關係)等,這五個階段,
在詮釋上相當有層次,而神情裡也有著許多許多蘊含的壓力、情緒、情感。
3.霍金告訴Jane,他問了伊蓮要不要跟他去美國,
Jane眼淚落下,告訴他「I have loved you.」。
我想這句話,已經道盡了一切的愛、疲憊、與盡力。
關於《愛的萬物論》,
是個用相對輕鬆的方式來處理沉重議題的故事。
劇本整體來說,對於故事的主線算是交代的相當清楚,
但許多細節的刻劃就有所限縮,也許是礙於篇幅吧,
但對感同身受的觀眾來說,影響是不至於太大的。
關於物理與科學,我就不多討論了,那實在對我太艱深阿...
但針對以下幾個議題,倒是可以試著討論看看:
一、關於愛與責任
Jane毅然決然地選擇與霍金結婚,也深信著無論剩下多短的時間,
她都會陪伴著霍金走過,但她卻也沒想到,這一陪,竟是數十年。
肌肉萎縮症的患者,會逐漸地失能,比一般老年人失能得更快、更嚴重,
對於一個照顧病患多年,又得帶三個孩子的女人來說,
我想,說Jane是女超人也不為過了!
對家裡有長期需要人照顧的患者的家庭來說,即便有了幫手,
其實照顧壓力依然是長期存在,而且日積月累的。
家庭照顧者往往需要許多的社會支持,一如Jane母親要她去唱詩班那樣,
否則每天在家面對著吵鬧的孩子、生病的丈夫,久了也是會疲乏的。
久而久之,或許Jane對於霍金的,責任早與超越了愛,
甚至是取代了愛,不能說不對不好不可以,但在強大壓力之下,
終究需要尋求喘息、尋求協助、尋求生活的出口。
故事尾聲,霍金選擇了伊蓮,看似外遇。
但是,我卻覺得,是霍金太了解Jane,也清楚Jane對他的責任。
於是選擇了在適當的時候,給彼此一個生命的轉變與出口。
在霍金與Jane之間,談「外遇」我想也太一般了,
一如Jane在電影所說的「我們並不是一般的家庭」。
又怎麼可以用一般俗世的道德框架來解讀、來闡釋呢~
Jane對霍金的愛,從生活中對他與孩子的照顧嶄露無遺,
時間,更是她證明的計分表,有誰能夠說Jane不愛霍金呢?我想沒有。
而對霍金來說,或許他的離開,便是對Jane的愛情中最極致的展現了。
二、無效醫療難說,不如讓家人清楚自己的想法。
Jane為霍金選擇了氣切的當下,幾乎是毫不猶豫,
因為她太懂他的丈夫,她知道,霍金會堅持到底活下去。
近年來無效醫療的話題炒得火熱,
致使預立醫療代理人、DNR簽署的推廣逐漸擴張。
看完了《愛的萬物論》,我試問自己,
如果今天我也是個生命末期,或是肌肉萎縮症的患者,
我是否會大聲的說「我要活下去」、「活著就是希望」呢?
這實在是個艱難的問題。
Jane太懂她的丈夫,我相信反之亦然,
所以霍金才會再到教堂請求喬納森的幫忙。
但這種生命關頭的時候,要為自己最親愛的人做下生死決定時,
總是困難的。
因此,我想醫療無效與否的問題先擱著吧,
但前提是,每個人的生命價值與選擇,應該要妥善地讓家人清楚。
===============
文章的結尾,老實說《愛的萬物論》觸及了我太多關於逐漸失能的回憶,
眼看著一個活蹦亂跳的人,就這樣在你眼前逐漸凋零,
真的真的,是很令人心痛、無力、措手不及的事情。
感念這些用生命在教導我們關於愛、生命的人事物。
《愛的萬物論》,推薦給各位。
圖文好讀劇情版:http://ppt.cc/PV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