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武士的原型雖然常被說是參考西鄉隆盛,
但是西鄉隆盛從來就沒有不用火槍,反而是個極為了解西方文化和科技的人,
他能在戊辰戰爭打倒幕府軍隊可不是只用刀矛弓箭,而是靠槍枝火炮,
後來在西南戰爭中也是兩邊都裝備了大量的現代武器,
電影無疑是將其誇張化。
明治維新時期,因為過於倉促的改革沒有妥善的配套措,
武士階級有很多人失去了賴以為生的收入,生活陷入困頓,
有些因此暴動或叛亂,
(其中確實有連火繩槍都拒絕使用的殉道者,類似電影中的劇情)
所以西鄉隆盛等人就提議立刻向韓國進攻,讓失去生活能力的武士再次從軍,
這提議當然被直接駁回了,
結果越來越激烈的各地衝突最終迫使西鄉隆盛成為叛軍的領袖。
西鄉隆盛代表的並不單純是既得利益者的特權,
也包含了很多前公務員的善後未得處理,
一個有些類似的例子是現在的國道收費員失業。
科技和制度的改進當然可以帶來繁榮和發展,
但是只想著改進而不顧現況也很有可能導致動亂,
像末代武士這樣流血收場想必沒有人樂見,
這部電影想提點就是想要改革也得看重其他面向,
以免在過程中連自己原本擁有的都喪失了,
這種價值觀議題當初歐美自己就有很多爭論,
並不是科技浪潮抵達亞洲才出現的。
認為全面改革大於一切,我想舉一個例子,那就是蘇聯的五年計畫,就醬。
沒有誰對誰錯,這是價值觀的問題。
PS:
有些人好像以為日本在戰國時代只有織田信長重視火槍,並非如此,
從戰國時代後期到江戶時代日本各地軍隊都有鐵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