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柏靈頓:熊愛趴趴走:好想去倫敦啊啊

作者: dick8045 (開箱工人或布爾喬亞?)   2015-02-19 11:34:37
http://chemistrysucksguy.blogspot.tw/2015/02/paddington.html
少許熊圖
比起同期上映的《海綿寶寶:海陸大進擊》,
這部《柏靈頓:熊愛趴趴走》可以作為對照組,
都可以來一張新聞最愛的戰力分析比較圖了,
米國 vs. 大不列顛;(平)
海綿生物 vs. 熊;(平?)
深海鳳梨 vs. 秘魯叢林(景觀勝);
蝸牛/海星 vs. Brown 一家(古怪度勝);
惡鄰居章魚(噪音勝) vs. 惡鄰居 Mr. Curry;
漢堡(熱量勝) vs. 下午茶;
RAP說唱 vs. 英倫搖滾(樂勝,不解釋),
向外奪回配方 vs. 向內試圖融入。
而區分兩者最關鍵的對比在於,
《海綿寶寶:海陸大進擊》把自己的目標群眾鎖定在兒童,
各種套路,十有八九都往那個方向招呼過去,
成人觀眾的心情只是順手處理而已;
但《柏靈頓:熊愛趴趴走》同樣是一部在外觀上以萌/可愛為賣點的電影,
卻具備了同時讓孩童與成人都感到驚喜的要素,
甚至可以說,成人觀眾從中得到的樂趣會比兒童來的多。
這並不代表《柏靈頓:熊愛趴趴走》是部劇情複雜,
影射跨國移民者於落腳國度中求生困境,
探討小熊幽微內心世界(什麼鬼)的電影,
完全不是!
《柏靈頓:熊愛趴趴走》的劇情極簡單,
是關於一隻熊,從秘魯來到夢想國度後的文化衝擊,
與其如何融入英國社會的電影,
無翻轉,無懸念,不高冷,不扭捏,
童書般的簡單劇情,每個孩子都能懂,也能隨之起伏,
時而拍案叫絕(追皮包搶匪一段),
時而鼻頭酸澀(離家出走一段),
甚至在關鍵處驚呼出聲(爬煙囪沒電,熊掌沒搆上,嚇瘋!),
不論是以兒童電影、閤家歡電影、賀歲電影的標準來看待,
本片都絕對踩在及格線之上,
至少不會讓小孩子走神納悶,開始鬼叫亂跑。
(有時候覺得小孩有時反而是一部電影優劣最直觀的評審,
只有一部真正精彩,每個片段都有樂趣的電影,
能治好他們學齡前普遍感染的過動症。)
而對於成人而言,沒錯,
《柏靈頓:熊愛趴趴走》的劇情雖然稱不上深度,甚至稍嫌缺乏轉折,
但這仍是有時可以讓父母們笑得比隔壁的孩子還大聲的電影,
導演暨編劇 Paul King 大玩雙面手法,
給孩子的,是可愛的熊、簡單的情節,與一場化都市為叢林的冒險故事;
給父母的,則是可愛的熊(共通性的殺傷力)、絕美攝影、黑色幽默與文字遊戲。
聽來簡單,但實際上操作起來並不容易,
太多電影在這種「孩子/父母」間的取捨裡翻船了,
淪為流水線的作品,過目即忘,
《貓狗大戰》(Cats & Dogs)顯得太幼稚;
而《搶錢袋鼠》(Kangaroo Jack)這類又太過成人,
更甭說拿可愛外皮包裝髒話性愛毒品的《熊麻吉》(Ted)了。
《柏靈頓:熊愛趴趴走》給成人的歡樂並不在於它談論了多麼「成人」的話題,
導演 Paul King 提到 "The only real sexual content is Hugh Bonneville in a dress..."
(「整部電影裡頭唯一真正的情色鏡頭就是 Hugh Bonneville 男扮女裝的畫面」),
但或許英式與美式電影吸引成人觀眾的方法原本就具有一些差異,
《柏靈頓:熊愛趴趴走》沒有靠著穢語或性暗示來討好成人群眾,
相反地,它就相片中的小熊一樣,保持著優雅的身段和禮貌,
在堅守著某種底線的程度內盡力把自己弄的討喜,
如文字遊戲(的士 taxi → 標本師 taxidermist,驚!);
如圖像敘事間的呼應(小熊被 Brown 一家帶回後,Lost and Found 的 Found 亮起);
如奇葩設施(地理學家協會裡面那台文件運輸器,塞三明治進去笑瘋)等等,
如對典型表現手法有意識的再現(惡鄰居看到邪惡標本師時一見鍾情的配樂)等等,
這些精彩的巧思,
都讓《柏靈頓:熊愛趴趴走》成功避免了這類型電影的最大硬傷:沒熊時,好無聊。
加上本片演員選角恰到好處,
嚴肅的風險分析師、浪漫的童書作家、怕尷尬的少女、
機智得一逼的男孩、作風硬派的管家婆等等,
神來一筆莫過於 Nicole Kidman 了,有熊在惡搞妳前夫的電影啊啊。
如果認真去看劇情,其實《柏靈頓:熊愛趴趴走》仍然同時有值得檢討與回味之處。
缺點在於,全片整體太過清楚的被切割為「文化衝擊」與「邪惡標本師」的兩大區塊,
而應該作為懸念主軸的「尋找 Montgomery」無法起太大的推進作用,
像是蜻蜓點水,劇情有需要時才會出來沾一下,
即使小熊後來真找到了 Montgomery(並發現是某種命運惡搞後),
也沒有讓這段追尋有多大意義。
但除此看來,
本片依然鎖定了一個主題,我本來以為是「家」,
但是後來覺得應該是「仁慈與包容」比較適合。
其實片中的小熊並沒有靠著一己之力完成什麼尋家之旅,
他就像那些戰後孤兒一樣,孤苦伶仃的在車站裡等著被領養,
但差別在於,小熊心中的英國就像玻璃雪球一樣,是凍結在黃金時代的英國,
是謙恭有禮、樂於助人、天氣惡劣但心腸溫暖,流著柑橘醬與蜜的應許之地,
但牠很快就發現不是的,
現在的英國已經學會對陌生人冷眼,深怕又是慈善強盜(charity mugger),
每個人都戰戰兢兢,不知從何而來,也不知將去何方,
這是一個沒有人願意施予仁慈的時代。
小熊不懂,牠對車站裡的人類送出的每一句 "Hello There!" 都揪心,
這是人類教給他們的禮貌,
當時探險家離開前說「我不知道牠們可以學到多少?」,
但當小熊到了英國,卻發現自己學到的這些禮貌,在它的發源地已經消失了。
這是一個應許之地的失落,是片子少數露出讓人難過的畫面之一。
"In London nobody's alike, which means everyone fits in."
(「在倫敦,人人都獨一無二,這代表,每個人都可以融入這裡。」)
是什麼讓小熊在嘗盡冷眼、躲過獵補後,還能在最後對倫敦下了這樣的總結?
並不是因為牠在這場城市大冒險中有了什麼樣的自我成長,
而是牠發現了這個城市雖然乍看冷漠,但冷漠也只是它的第一印象而已,
越深入就越能發現這城市在冷雨中的熱心,
當人們從小熊身上發現了不該以貌取人,
小熊也發現了不該以倫敦的第一印象來斷定它,
這還是一個值得融入的地方,而牠 earn it,這就夠了。
因此與其說家的意義,
《柏靈頓:熊愛趴趴走》更像是一封寫給彙集於倫敦的遊子們的小信,
裡面寫滿了關於這座城市乍看失傳,或是平日無從得見的溫暖,
其實一直都在,只是像片裡中產階級的家庭一樣,被日常給逐漸消磨了,
但當需要幫助時,你總會像小熊一樣找到你的 Brown 一家。
另一方面,這同時也是對世界各地的觀眾們發出的一則最好城市行銷,
鼓勵他們,Oh dear,熊都混得下去了,你還不來,
Well……好樣的,倫敦,You convince me! I am coming!(看完存簿,搥牆,哭)
作者: madonhwa (madonhwa)   2015-02-19 11:46:00
好想去倫敦+10
作者: leeze (亂飛的貓)   2015-02-19 12:39:00
小熊的壞鄰居還是 Doctor Who 咧 XD 處處是經典呀
作者: dfg22200q (薄荷咪)   2015-02-19 15:07:00
還好去過倫敦了XD推好雷
作者: SKnight (全ては時の中に…)   2015-02-19 15:44:00
這片現在幾乎下片了 太快 殘念 QQ
作者: dick8045 (開箱工人或布爾喬亞?)   2015-02-19 16:22:00
都下片了 本來想要過年再看一次 結果被大囍擠掉了 怒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