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人的奮鬥《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

作者: mysmalllamb (小羊)   2015-03-17 12:14:34
續前篇:神的使命《高第聖家堂》
https://www.ptt.cc/bbs/movie/M.1426390108.A.48C.html
比起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高第聖家堂》,本週另一部紀錄片的主角是比聖家堂老六歲、但知名度天差地遠的荷蘭博物館建築 Rijksmuseum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不過我很驚訝,在另一位導演與另一組團隊的鏡頭下,這棟只在荷蘭有知名度的建築居然比聖家堂還漂亮還有趣!
人的奮鬥《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風華再現》The New Rijksmuseum
故事:在荷蘭女王命令下,2003 年閉館準備整修 5 年重新開幕的新博物館,沒想到居然拖了一倍時間多花了一倍預算,簡直像是無底洞似地(類似的旗艦工程無底洞,近年還有漢堡易北愛樂廳與柏林布藍登堡機場)。看到這裡,我第一個聯想到的是兩年多前的《00:30 凌晨密令》,一樣是個全球矚目的神聖任務,但電影一樣著重的是十年磨一劍的青春血淚,一場看不見底的沈潛與掙扎!
把《00:30 凌晨密令》這種劇情片拿來和紀錄片比較,聽起來很荒唐,不過本片真的隨時讓我忘記它是紀錄片,而像是看劇情片一樣高潮迭起津津有味。想像一下,如果今天請來勞柏瑞福與布萊德比特(或是喬治克隆尼與麥特戴蒙),拍一部女王任命、披荊斬棘、不計辛苦困難重重,由老到少繼承重任,最終以耐心勇氣傾聽包容化解一切,趕在女王光榮卸任時圓滿落幕的皇家任務電影,多麼熱血呀?本片雖然是紮紮實實的紀錄片,可是拍起來就有這種架勢!所差者只是兩任館長帥度差勞勃與小布一點點而已,但演技完全自然真實,猶勝所有電影明星!
素材:十年的近身側寫
相較於《高第聖家堂》那傳統教育紀錄片的訪談式拍法,本片截然不同!很顯然,本片是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館方自己任用的紀錄片團隊所製作,從工程開始時就一路跟在博物館各部門領導者身旁到處取材,取的都是第一手事件,包括館內開會、館外拜會、都市設計公聽會、典藏與修復、策展計畫討論、展場設計討論、工地會勘、上任卸任與簽約開幕等儀式... 《高第聖家堂》所主打的辦公室訪談,在本片只佔很小一部分,而且都不是正式地坐下來訪談歷史與理念等大敘事,幾乎都是很直接地在事件發生後問一句「您感覺如何」然後等著看受訪者在激動中的直接反應。
也有一些在工作場合裡面的隨機訪談,也一樣不談大敘事,問題可能一樣是簡單的「您在做什麼」,然後就看受訪者一面繼續工作一面隨口說說,然後揀選其中最能表達工作精神的精華剪接出來,而且這精神都不說白,都只是輕描淡寫,卻能在談話的枝微末節配上眼神姿態就很立體地表達這群「博物館戰士」們的堅定身影。我個人認為最精采的側寫有二,一是看到藝術品眼睛都會亮起來的靦腆館藏經理 Taco 、二是日復一日誓死保護工地抵禦外侮的「守夜人」大叔。不用像《高第聖家堂》那樣大量訪談用文字,就單純側拍他們的工作身影,更鮮活地充滿魅力!
也有更多不訪談,只從旁觀察的工作討論,譬如討論展場要用什麼顏色、舊建築要留下什麼細部、展示架要用什麼形式要請哪個設計師、展場入口要用什麼強有力的雕塑作品坐鎮... 等等,每一場都相當精采,精采的不只在討論內容,更在側寫時的鏡頭運用,顯然每一場側寫幾乎都有兩台以上攝影機同時運作,而能將一場討論透過不同視角的切換、與事先一定預想好到場實驗看看的運鏡與分鏡構想,把簡單討論拍成像劇情片你來我往劍拔弩張的 confrontation!而且完全不吝把會議中彼此的憤怒、批評、甚至謾罵,統統如實呈現剪接出來。
這給我的感覺不像老實的傳統紀錄片,更像商業導向的「真人實境秀」reality show,張力十足甚至相當灑狗血,但背後的精準規劃調度令人讚嘆!當然啦,比起《高第聖家堂》這種短時間內組織起來的外部紀錄片團隊,本片這種連續跟拍十年的內部紀錄片團隊絕對能捕捉更多細節、更深入議題核心。
素材:建築與命運
本片相較於《高第聖家堂》最出色的一點,我認為是對建築與藝術的描寫與運用。儘管國家博物館建築的知名度可能連聖家堂的百分之一都不到,建築空間精采程度更是天差地遠,但本片竟然能把陰雨綿綿的阿姆斯特丹、殘破泥濘的國家博物館工地、與傳統嚴肅的國家博物館建築雕像,給拍得比《高第聖家堂》那陽光燦爛的巴塞隆納、高超神聖的聖家堂建築團隊、與琳琅滿目的高第建築雕塑,遠遠迷人太多!
迷人的,當然不只是客觀的建築本身,而是建築與本片故事、與博物館團隊整修任務的交相呼應。譬如每開完一次折騰人的會議、每面對一次民間得來的無情壓力、每接受一次市議會決議的挫折,往往鏡頭就切換到雨中一片泥濘的建築工地中庭、內裝拆得光禿禿的空曠展廳、成百上千的畫作塵封起來無人聞問... 這些都是曾經堂皇的博物館建築,在灰暗的鏡頭下仍然堂皇卻黯然蒙塵,冷冰冰的建築彷彿隨時呼應著本片主角們一路沈淪深不見底的未知命運,比《高第聖家堂》那客觀存在的美麗建築更有感情。
建築元素中最好用來講故事的,就是雕像,不論博物館團隊遇到了什麼挫折、產生了什麼情緒,是鬱悶、憂愁、還是莞爾都好,一定都找得到可以呼應甚至自嘲的雕像。本片運用的最多的一尊,是博物館前廣場上高高站立的勝利女神,在一次次累死人的公聽會與變更設計後,帶著冷冰冰的眼神俯瞰著地上庸庸碌碌的小螞蟻們,看你們繼續處處鑽牛角尖鬼打牆一事無成。不只建築雕像,博物館的藝術品收藏還有更多生動的臉孔。
素材:藝術與命運
本片不需像《高第聖家堂》用大師訪談讓人覺得高第好神聖、或是聖家堂營建任務好神聖,本片既然拍博物館,就讓藝術品說話吧。從一開頭,就派出了三組藝術作品出來代言,讓人心悅誠服地相信,國家博物館絕對是 21 世紀荷蘭的旗艦級計畫:
第一組藝術品,是海軍,包括海軍將領家庭肖像畫與海上軍艦畫,不用任何人訪談解說,只要側拍一場策展團隊選畫的工作會議,就知道這議題有多神聖,叱吒一方的一張張海軍將領肖像,威風凜凜地被抽出來面試展場空間,同一張臉孔卻往往帶著懷才不遇的不屑眼光被黯然退回,因為全新博物館全新主展廳,一定要放萬中選一最有氣勢的!因為這是荷蘭海權殖民時代的大國崛起,是今日相較於美英法德義諸大工業國的「小國」緊緊抓住的歷史榮光!
第二組藝術品,是「守夜人」系列,林布蘭那幅家喻戶曉的還只是最年輕的守夜人小輩而已,這是荷蘭獨有的巴洛克時期世俗繪畫主題,就是 1568-1648八十年戰爭荷蘭苦苦支撐終於脫離西班牙獨立、爭得自由與共和的寫照。更戲劇化的是,還特別搭配了前述的那位工地「守夜人」大叔交替呈現,彷彿與 2003-2013國家博物館十年磨一劍的命運惺惺相惜!
第三組藝術品,出乎意料地不選荷蘭本土藝術,而選了一對日本門神,是新開館計畫之初特別向海外購得的重量級雕刻作品,面孔威嚴憤怒身體堅毅有力,將堂皇地鎮守國家博物館邁向新世紀!可惜這一拖就是十年,被黯然打包在郊區 Lelystad 倉庫,臉上仍帶著有志難伸的悲憤,沈潛蟄伏等待開館的曙光... 許許多多雕像都有這樣類似的命運,彷彿就是本團隊館長員工們的代言人,尤其鏡頭還時常善用光線變化拍出雕像的眼神來暗示情緒,超灑狗血但令人拍案叫絕!
命運:人間的奮鬥
那本片命運是什麼呢?就是本來五年案子拖成十年、本來一筆預算追加成雙倍預算(而且下令開工的女王都越來越老快要退位了,這個片子沒說),當博物館團隊認真努力打造最氣派堂皇新場館、企圖將阿姆斯特丹重新拱上世界舞台中心時,居然狗屁倒灶的困難紛至沓來... 大部分都是外部的官僚程序與民主程序,每每令館長與幹部們昏倒「這不過就是個整修工程,怎會惹出這麼多麻煩?」
沒辦法,身為拿國家預算的國家文化機構、更身為阿姆斯特丹市中心重要的紀念建築地標與交通節點,一個小小博物館團隊的理想,當然都要經過制度與公眾的檢驗。都市設計,一堆議題,看各種設計施工申請書一箱一箱接力搬去市議會,千絲萬縷,就以最戲劇化的自行車道議題為代表,來看看博物館團隊如何克服萬難、如何與外界互動。自行車議題還只是一場仗,這十年搞不好類似的奮戰還有很多條平行發生。
博物館,當然希望有個最堂皇的正中入口、最深刻感動的入館經驗,建築競圖就在這點上各顯神通,選到了西班牙建築師的下降入口方案,類似羅浮宮那樣從地下神祕的博物館殿堂開始走向四方。不過剛好這建築百年來都有個自行車道穿越,自行車可是 20-21世紀的荷蘭驕傲,聲音很大也很正當,儘管館方認為本方案不影響自行車道,但要說服他們可是要走冗長的公共討論。
這些俗世問題,聖家堂一定也都有,不過《高第聖家堂》擺明聚焦在「神的使命」而完全不提這部份「人的奮鬥」,這就是兩片最南轅北轍的敘事特色。當然,博物館團隊心中也一樣有基於藝術與建築專業的「使命」,但十年功夫大多都是人間的溝通折衝與合作,光與不同專業間的工作會議就有多種理念選擇與衝突,與廣大民眾的討論更往往未必專業合理而更多直覺與成見,總是繞來繞去走不出來... 但這就是民主,每次開會氣得牙癢癢還是要認真面對。
不同觀點的處理
我對《高第聖家堂》感到最有趣的就是那唯我獨尊的視角,聖家堂營建團隊彷彿一群神的使者在對抗外界邪魔一般,所有外界質疑與阻礙都令他們怒氣沖沖。本片這群國家博物館團隊有沒有這種偏見呢?一樣有,而且透過側拍(尤其是剛開完會還在氣頭上的側拍)更是直白,不像聖家堂團隊帶著無人能及的專業高度以滔滔不絕的大敘事批判,反而大多是洩氣與負氣下的直言、甚至是口出惡言,簡單聳動不加修飾,當事人事後回頭看一定會臉紅的... 不過統統都被拍下來還剪輯出來了,想賴都賴不掉 XD
兩相對照,同樣是壁壘分明劍拔弩張,一片是文明的分析批判與教育、一片是粗魯的謾罵出氣,一般來說我應該比較欣賞前者呀... 不過很神奇地,我反而更強烈認同後者。為什麼呢?可能還是關乎全片其他部分,本片跟拍了整整十年博物館團隊的折衝協調,一次次挫折都超生氣,但靜下心來之後還是認真面對潦落下去,正是這些側拍出的長期實際行動,放下了高度身段擁抱瑣碎塵俗,彌補了言語的粗魯與一時的自傲,才能令人打從心底認同。
當然,如果我認同了它,可能才是中了本紀錄片這個 propaganda 的計謀,但畢竟它本來就是官方任用的紀錄片團隊,以 propaganda 來說它的效果做得很好,令我即使經過許多思考都一樣認同感動;反之,一路帶著專業高度與權威彷彿充滿一面倒正當性的《高第聖家堂》,反而令人覺得滿腹質疑難以服氣。當然,兩種截然不同的觀影感受,都是好的。
五味雜陳的結局
片末,經過十年深不見底的青春血淚,終於趕在女王退位前 13 天苦盡甘來,新國家博物館 The New Rijksmuseum於 2013/04/17 隆重開幕。這個開幕,被本片拍起來居然完全沒有 happy ending 的雀躍、沒有振奮人心的配樂來襯托橘色煙火、沒拍一眾博物館團隊們喜極而泣的面孔、甚至整體開幕儀式都沒給多少鏡頭。這和《高第聖家堂》處理中殿完工迎接教宗來訪大盛事的態度截然不同!
剩下的,只有一段惆悵基底又帶著一波波驚懼的古典配樂,像是在回顧十年奮戰的暗潮洶湧、像是嚴陣以待迎接新的艱難挑戰、更像是勝利女神站在空中冷眼旁觀這曇花一現的喜悅... 片尾 credit ,這令人不安的配樂一路到底,畫面上卻是手牽手來看開館的民眾們,大家天真無邪興奮雀躍,彷彿這一切都船過水無痕,正如西班牙建築師在片尾完工時淡淡說的「完美的作品,就是讓人以為沒什麼努力就完成了」,這一切血淚終將被遺忘。
如果把本片當劇情片來看,也許,它終究不是一個如《仙履奇緣》「溫柔、堅定,改變命運」的勵志故事,國家博物館這個灰姑娘也苦盡甘來容光煥發讓女王剪了綵,但點滴在心頭的不是美好結局的甘,而是這一路走來的苦,更像是《00:30 凌晨密令》女探員掀開賓拉登裹屍布後,那茫然無語的兩行清淚。
我自己看院線紀錄片看得不多,大多都看各國國家電視台的教育與社會紀錄片,這次有幸看到《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風華再現》實在令我大開眼界,本片高潮迭起的劇情、巧妙的運鏡分鏡與場景調度、充滿張力的視覺意象、以及厚積薄發令人再三玩味的敘事視角,完全不輸大製作商業劇情片!只不過,這一切竟然都是真的!
本片全台只有三廳,機會難得,請大家不要聽見「紀錄片」三字就卻步了,以我看來恐怕比線上 90%的劇情片都精采,謹此推薦!
作者: srx080578 (薯泥瑪拉 Rooney Mara)   2015-03-18 21:01:00
我覺得他鏡頭表現得很厲害 有一幕我覺得很屌某個角色看向日本門神 但他身後卻是門神的巨大影子不太會形容 但我很喜歡那幕
作者: blickmon (布利克夢)   2015-03-19 08:52:00
我也是在同一天看了兩片,阿片讓我覺得不像是在看記錄片,而是電影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