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pt.cc/fHO3
網上看到一篇雜記,覺得挺有意思,分享給大家看看:
有誰能料到《美國狙擊手》能夠賣到全球票房超過五億美金(沒有3d電影票加價,暴風雪
季上映,R級)?而且一躍成為2014年美加地區年度票房總冠軍?超過所有超級英雄、CG動
畫、青少年少女小說改編的電影?誰說成人觀眾退出電影院了?
好萊塢的電影,日趨影集化,例如Marvel的超級英雄電影,由片廠主導品味,專門聘聽話
的導演和編劇,製作一齣又一齣毫無個人特色的、品質差不多的影集式電影。而改編自青
少年少女輕小說的低成本電影,靠著話題的炒作,也達到了拋棄以往電影賣座公式的地步
。要不然,就是不斷把1980年代後的經典電影重拍,然後不斷失敗。這時候,《美國狙擊
手》出現了。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一種對電影影集化、品味單一化現象的一種反撲,但是好萊塢在2000年
後半後,已經開始大量缺乏中階成本、有導演個人特色、賣座不差的電影,例如1990年代
大量出現、改編自約翰格里遜賣座小說的法庭戲劇,如《The Client》(終極證人)、《A
Time to Kill》(殺戮時刻,這部電影由二位奧斯卡影帝后主演)、《The Firm》(黑色豪
門企業)...等,和充滿導演個人特色的《Heat》(烈火悍將)、《The Fugitive》(絕命追
殺令)(以上二片皆由電視影集改編)、《Fatal Attraction》(致命的吸引力)(雪莉蘭
辛女帝執掌派拉蒙製片初期的傑作,她後來還炮製了雷利史考特的警匪經典《黑雨》…)
、《A Few Good Men》(軍官與魔鬼)(廣播劇改編)、《Misery》(戰慄遊戲)、《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刺激1995,台灣已倒閉的春暉電影公司的天才譯名,莫名巧合
地指出了這個電影市場開始改變的分水嶺)...
這些成本中階、對應成人市場、有一定深度的劇情和各自編導特色的電影,在2000年代後
半期之後,幾乎已經在好萊塢絕跡了,取而代之的是漫畫超級英雄和青少年少女情色小說
、類似連續劇不斷拍續集的影集電影。要不然,就是為了奧斯卡得獎季,所刻意擺姿態、
賣弄深度和比拚公關技巧的藝術電影,貪婪、四處吸金大打公關秀的獨立片商維恩斯坦影
業(昆汀塔倫提諾後期作品之父,靠昆汀之名號在亞洲四處行騙)是始作俑者,韓國、日本
、中國有好多名編導都是他的受害者,近十年的奧斯卡幾乎是他的個人秀。
《美國狙擊手》的成功,我沒辦法預料是不是迴光返照,不過這種中階成本(意味著不需
看中資眼色)、有導演特色、面對成人市場的電影,確實是目前好萊塢失落的一環,好萊
塢的老闆、經紀人和律師們,忘記了成人觀眾市場的可貴,也忘記了好萊塢之所以是好萊
塢,在1990年代以前,是靠著很多部這種中階成本、賣座不錯、有持續觀賞價值(後續影
音販賣商品的潛能,觀察我的dvd櫃收藏的影音產品就知道)的商業作品為基底而累積出來
的,從希區考克到Rob Reiner(史上改編史蒂芬金小說最厲害的電影導演)都努力了很長
一段時間,而非一窩蜂複製青少年市場偶然成功的特例。克林伊斯威特,無意間帶出了好
萊塢這個沉悶已久、沒人要討論的商業現象。
ps.至於那些說《美國狙擊手》是因為政治正確、愛國主義、美國人帝國主義心態強盛的
關係而賣座的觀察家,老實講應該聽不懂我在說什麼。
留言補充:
我覺得《美國狙擊手》是美版的《海角七號》...會不會形成另一股電影文藝復興的現象
,就要看好萊塢的大老闆的腰包和品味了。我看DC和Marvel的超級英雄電影影集片單已經
排到2018年以後了....
老實講,美國還有年輕的影評人,認為《美國隊長2》是近年來少見的優異「政治驚悚電
影」(political thriller),我勉強看了三十分鐘,實在看不出來哪裡political? 又是
哪裡thriller了?因為有勞伯瑞福這位對美國政治有很多意見的老阿伯加入,所以如此嗎
?再加上片中的動作之虛之奶油,我實在無法下嚥。
我覺得恐攻的經驗只是一部份情緒,要不然《Zero Dark Thirty》會賣到發成豬頭。我認
為《美國狙擊手》還有在商業市場上的法則值得討論的其他層面。諾蘭的Batman系列,老
實講我覺得如果不是第二集The Dark Knight有點優秀,不然其實是很平庸的作品,比不
上提姆波頓1989年的Batman文藝復興、把歌德藝術帶入蝙蝠俠世界的屬於成人的聰明。諾
蘭有點被過譽了,我想那是因為美國缺乏我上面所提的成人電影(非情色),而諾蘭剛好
補了這個缺塊,但是他一個人能力有限,加上他只拍PG13的電影,對於成人市場來說,並
非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