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台譯片名《伊斯坦堡救援》,顯然是沿用最強老爸《即刻救援》的梗,某些部分來說也還算貼切,都是一個老爸年紀的中年明星遠走異鄉去尋找子女,只不過,本片這位老爸是去尋找子女的遺體罷了。
本片不是盡善盡美之作,全片劇情、演出與拍攝水準參差不齊,前半大致很精采動人餘韻深遠,儘管有幾幕類 MV 浪漫戲碼令人莞爾地出戲,後半則突然間匯聚好多主題與背景故事,一陣混亂倉促收場。而就整體故事呈現來說,其實也處處不免落入西方眼睛粗淺認識土耳其刻板印象的窠臼,使得本片的故事相當直率而深度不足。
背景:加里波里戰役 Gallipoli Campaign
不過,本片處處看得到編劇與製作的誠心,也看得到羅素克洛初執導筒的努力,以及《魔戒三部曲》與《哈比人三部曲》主攝影師 Andrew Lesnie集大成的遺作,絕對值得一個好雷!今年,這群澳洲影人要致敬的歷史事件,就是澳洲在世界戰史上最慘烈的一次世界大戰加里波利戰役,於 1915/04/25 開打,一週前才匯集大英國協與土耳其共同紀念一百週年,這是澳紐兩國第一次以大英國協「自治領」的身分參與的戰爭,也往往被視為這兩國民族主義崛起的轉捩點。
關於這個戰役,過去最著名的電影作品當然是澳洲前輩梅爾吉伯遜 1981 演出的《加里波里》(不是梅伯,是青春正盛的梅小弟)。三十多年前的這部澳洲片,當然全部透過澳洲人的觀點,看年輕的澳洲子弟面對生命與死亡;三十多年後全球影界對戰爭片更多了四海一家的包容與關懷,這部新片對戰爭的關懷就擴大到了當年的對頭土耳其,不但移師土耳其拍攝(當然啦,有很多土耳其場景其實還是用澳洲地點),更加入了很多土耳其風情、土耳其社會歷史、以及土耳其觀點。當然,土耳其觀點多多少少是透過澳洲人試圖捉摸出來的,未必精準貼切,但誠意已足。
議題:一戰紀念墓園
本片開場是 1915 年底加里波里(土耳其語則是「帢納卡萊」)之戰結束,遠道而來的澳紐聯軍鎩羽而歸,接下來馬上轉到 1919 年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羅素克洛飾演的澳洲農夫 Joshua 在戰場上失去了三個兒子,妻子也受不了思念而自殺,孑然一身的 Joshua 於是遠走土耳其企圖尋回兒子遺體歸葬故土。
不過在這裡,戰後握手言和的大英國協與土耳其正在著手進行史上最大規模的陣亡將士墓園籌建工作,有別於過去滑鐵盧克里米亞等等舊時代戰爭往往隨便埋一埋就好,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次引起參戰各國認真地找出一具具屍體身分,期能全部有名有姓地歸葬。就英國這邊來說,國協陣亡將士公墓委員會就來負責考古工作,當然也要與熟悉地形的土耳其軍官合作,他們的立場是讓所有戰死子弟埋葬於此,和 Joshua 想要帶回家的心願不同(美國方面倒是都堅持把一具具屍體運回美國)。
茫茫人海無數屍骨,在世界各地的陣亡將士墓園都只找到一部分(剩下的就只能歸「無名將士紀念碑」),不過 Joshua 倒是神奇地憑著天賜靈感找到了兩個兒子的遺骨,完成心願就地埋葬。第三個兒子則奇蹟似地生還了,接下來就是 Joshua 的尋子之旅,一路見證了澳洲人與土耳其人的仇恨與和解、土耳其傳統與現代的對立、土耳其革命戰爭與共和國的崛起。
信仰的故事
本片開頭就打出了電影公司名字 Fear of God Films,這正是羅素克洛於 2007 年自己成立的製片公司,本片更是這間公司的第一部作品!光公司名稱就聞得到濃濃的信仰;本片也是一樣,片名 The Water Diviner 就是尋找泉水的「占水師」,但 Diviner 這個字也是「預言家」之意,透過超自然的力量解讀神蹟諭示神意。
本片裡羅素克洛飾演的澳洲農夫男主角,就是個從尋水到鑿井一手包辦的占水師,他憑著經驗與感覺在蒼茫乾裂的澳洲大地上尋找水源,但他竟然不信神。他的土耳其尋子之旅,卻能運用一樣的神祕靈感,在絕望中得到奇蹟。本片沒有很明顯地提出「神」或討論神學,但有跟著土耳其人的步伐體驗伊斯蘭信仰(超美的伊斯坦堡藍色清真寺),也在片末找到非常神似耶穌基督的白衣遊子,這些意象任人自己玩味更有意思。
有感情的視覺意象
提到意象,羅素克洛在這方面導得非常精采,而本片的魔戒攝影師 Andrew Lesnie應該居功闕偉。本片功能性的說故事手腕未必高明,許多劇情演進鋪陳故事的節奏有點怪,許多角色間的互動與對話更是有時稍嫌做作,不過以意象提示主題引起聯想,這點倒是非常精采。
澳洲,就是一片乾裂大地,天地茫茫又飢渴,總要帶著一線希望與神蹟才能找到一點泉水,然後插上一跟手工的生鏽風車開始安身立命;土耳其則完全相反,處處是精美燦爛的建築、多彩蓬勃的花園、活力旺盛的市場、飄逸出神的舞蹈、文明富麗的生活(儘管也有壓抑的禮教)、正在崛起的獨立女性、豪氣歌唱的血性漢子,以及充滿生機的水,包括夕照的海洋、蒸汽繚繞的浴場、水影盪漾的噴泉、以及最後逃出生天奔向自由的山巔泉源。
撫慰澳洲祖先的一封家書
本片雖然劇情場景大多在土耳其,但拍攝地點大多在澳洲,也是澳洲團隊主導,正是要撫慰澳洲祖先一百年前的痛。本片就算再多情節拍得不太順暢節奏感也怪怪的,但關於紅土大地上 Joshua 與兒子一家人的回憶片段,拍得非常感人。言語不多,甚至簡單的一個小故事幾句關鍵台詞還重複使用好多次,但這就是屬於這澳洲小家庭心理的 anchor ,不管在戰場還是在異鄉,撐持著他們的心繼續走下去,從不放棄希望。
其中最精采感人又有絕美攝影的一場戲,是澳洲大地的沙塵暴,三個小兄弟出門打獵逃不回來了,爸爸帶著毯子快馬前來救援,毯子一蓋父子四人開始講天方夜譚神話故事,如《美麗人生》一般用童趣化解恐懼,只要閉上眼睛一聲口令,魔毯一飛我們都將自由!後來不論三兄弟在戰場臨死前、還是父子倆深陷希土戰爭火線上,都是用這想像的超脫克服困境,就是要死也死得安詳,這應是千千萬萬澳洲子弟兵家人們的心願。
對土耳其伸出的友誼之手
本片不論是真場景還是假場景,都把土耳其從大自然到小街巷全部拍得絕美,甚至 Joshua 這個西方人來到土耳其,根本就是落後國家朝聖先進文明。一落腳土耳其,澳洲人身分馬上遭到許多白眼,白眼最嚴重的是在戰爭中喪夫的女主角,因此 Joshua 努力釋放善意與女主角相知而和解,就象徵著土澳兩國的和解。不過和解只是第一步,本片還繼續探索下去,儘管探索得點到為止,卻帶著關懷的眼光把土耳其這個「敵人」的苦痛也都看見了。
戰後 1919 年,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正在被戰勝的協約國列強瓜分,其中瓜分得最眼紅的當然是與土耳其舊仇深遠的希臘;國內政治上,幾乎完全被協約國綁架的鄂圖曼議會失靈了,才有了凱末爾領導的土耳其革命;國內社會上,代表老帝國的舊土耳其雖文明悠久卻充滿令人窒息的規訓,具體就表現在思想前衛自由卻被要求堅守婦道的女主角身上。這些議題都沒談深,只以「Joshua的奇幻之旅」讓他走一遭體驗震撼,算是西方主流大製作電影中極少數對土耳其認真關懷的眼光。
友誼之手的一點點迷思
當然啦,本片還是有羅素克洛電影較難擺脫的自我中心包袱,全片在栩栩如生的幾位核心角色之外,許多配角群的刻劃略嫌刻板,譬如像野獸一樣見人就殺的希臘軍,譬如道貌岸然恭謹有禮但高高在上的英國軍(Jai Courtney飾演的軍官是唯一例外,但這對比強烈得太刻板),本片以協約國後代製作團隊帶著反省與關懷的立場,立場鮮明地站在土耳其國民這一邊來述說所有故事,但把等著瓜分土耳其的協約國相關面貌給描摹得稍微平面了點,彷彿都是惡人,只有主角 Joshua 一人跨越壁壘看見了土耳其的苦。
這個跨越異地看見對方的努力,也真的得到了昇華,但對我來說拍得有點像得到了大獎抱得美人歸,而有那麼一絲絲不舒服。就像《美好的一年》一樣,男主角來到了異地,認識了異地之美,讓異地文化啟發了自己、洗滌了自己,然後回頭不忘拯救這個可憐的異地,拯救的具體方式就是娶得異地美人歸... 以澳洲團隊這樣刻劃土耳其,的確有那麼點「東方主義」的味道,還拍得直挺挺地這麼容易被我看出來。
這是本片的眼界限制,包括羅素克洛的製片公司、羅素克洛的導演手法、整個澳洲編導製作團隊,也許都要分擔這一點偏見與自負而值得一點批評。但,沒有電影是完美的,我們若能看見本片訴求的那一小部分人性之美與跨文化關懷,就能看見本片的感人的誠意,這值得更多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