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08年Marvel Studios同年推出兩部電影初試啼聲。
一部是家喻戶曉的《鋼鐵人》、另一部則是一系列作品中最被低估的《無敵浩克》。
作為Marvel studios的第二部作品,《無敵浩克》在票房上並沒有繳出亮眼的成績單。
但綜觀2015年的現在,不含未上映的《蟻人》,Marvel Studios已推出11部作品。
其中包含:優秀傑出的作品、中庸之作、不知所謂之作,以及其他Marvel電影的附屬
預告片。
而《無敵浩克》絕對有理由被歸類在優秀的作品中。
對照著他的其他盟友,浩克並不討喜,一來無帥氣外型,二來沒有酷炫的超能力、
三來不似其他有足以代表身分的裝備,浩克僅有一條紫色的褲子。
浩克所吸引人的是牠與Bruce Banner的身分衝突與強烈的悲劇色彩。
但在看過李安版本的《綠巨人浩克》所營造出來的特質,也未能給予觀眾共鳴。
當我聽到Marvel試圖以《無敵浩克》作為先鋒來開啟一系列改編電影時,我不
免感到疑惑。鋼鐵人或許還可理解,但浩克??
直到我看到了導演名單以及演員陣容,這個疑慮才開始轉為深深的期待。
對照著Marvel Studios phase 1 導演人選:
《鋼鐵人》導演Jon Favreau以自身喜劇的經驗,使全片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表現主角
的魅力。
《雷神索爾》導演Kenneth Branagh加深兄弟衝突以及主角的身分認同。
《美國隊長》導演Joe Johnston,則強調意志與能力的關係。
但說到底,這三部電影幾場戲中的關鍵戰役總是覺得不夠爽快。
特別是《美國隊長》前段劇情感人熱淚,後段戰役讓人為進戲院的金錢時間成本而掉淚。
而本片導演Louis Leterrier以《玩命快遞》系列起家,他與上述幾位正好相反,
他的作品風格帶有強烈濃厚的商業動作片風格,而以他的資歷適合表現布魯斯班納
的內心衝突嗎?
幸好,男主角Edward Norton不僅加深了劇本的厚度,也以他的演技點亮了本片。
他所詮釋的布魯斯班納對於自身的超能力有著深深的無力感。
他並不像其他超級英雄對於先天或者是後天得來的超能力,如及積極以及具有責任感。
相反的,Edward Norton將布魯斯班納只想要治癒他自己回歸到正常人的生活作為主要
的故事線。
本片並不似《蜘蛛人》強調責任感,不如《鋼鐵人》中的反戰意識,也不若《雷神索爾》
中王儲背負著阿斯嘉神界的傾覆命運。
當其他英雄選擇「戰」時,故事中的主角卻是選擇「逃」。
相較於力大無窮的浩克,布魯斯班納卻是如此軟弱無能。
劇本中刻意強調了班納的落魄以及無能為力,而Norton的演出卻動人而不濫情。
從巴西隱居生活的離群索居,身無分文地千里跋涉返回家鄉。
漂泊五年,返家後只能遠遠地看著舊情人貝蒂,卻無法上前相認。
布魯斯班納並不消極,但面臨他的命運,逃是他唯一的選擇。
在大雨中,終於相逢的兩人,班納雖是滿心激動卻是無話可說。
面對貝蒂,他有太多想說而不能說的。
風霜五年,回到情人面前,他只有一身的落魄與窘迫。
在前半段故事線當中,班納沒有選擇的餘地,對他來說,唯一的救贖就是治癒自己。
也因為如此身不由己,片中僅有三段戰鬥場面,段段都讓人血脈賁張!
Louis Leterrier在首段巴西巷戰中,展現了極為流暢的速度感。
將巴西貧民窟的錯綜複雜、雜亂無章自然地表現出來。
在這場追逐戰中,鏡頭的切換乾淨漂亮,毫不紊亂。
校園一役當中,在《玩命快遞》中讓人津津樂道的速度感與力道感,也毫無保留地在
本片重現,在光天化日之下,綠色巨漢在槍林彈雨中如入無人之境的暢快淋漓。
注射血清後的Blonsky,也在此役中展現他的驍勇善戰以及對於力量的貪婪。
面對眼前的綠色怪物仍面不改色,Tim Roth將這種著魔的執著表露無疑。
Marvel對於反派角色的選角一直是很有品味的。
Hugo Weaving、Jeff Bridges、Guy Pearce、Ben Kingsley、Robert Redford
Sam Rockwell、Mickey Rourke 沒有人會懷疑這些赫赫有名的演員無法撐起
反派所營造的劇情張力。
但在作品中,有些繳出不錯的成績,有些結果卻讓人失望。
失敗的結果,演員當然是非戰之罪,足見導演與劇本之重要。
而Tim Roth扮演的Emil Blonsky/Abomination卻是在系列作品中最能凸顯正反對立的一位
職業軍人Blonsky對照著科學家班納。
一個以屠戮為業;另一個以救世為職。
一個瘋狂地渴求力量、另一個身懷巨力卻只想回歸平淡。
劇本提供空間展現兩人的差異,導演也掌握到了恰到的節奏
短短幾幕就將兩者的衝突感帶至極點。
Blonsky在追逐浩克的過程中逐漸成了一頭怪獸。
一路敗亡奔逃的班納最後才有理由主動迎戰這頭怪獸。
也正因如此,這場劇鬥經過情節的鋪陳與爽快淋漓的運鏡,更讓人讚嘆不已!
唯一美中不足之處大概是本片動畫效果的展現並不是甚佳。
甚至連2003年的《綠巨人浩克》在浩克表情的細節與皮膚的質感上還勝過本片。
而片尾決戰與《復仇者》紐約大戰一般都有濃厚的佈景味道,讓人感到出戲。
而最可惜的還是:Edward Norton並沒有繼續扮演班納。
並非覺得Mark Ruffalo不好,但想想在《復仇者》如果與Robert Downey Jr.同場飆戲的
是Edward Norton,那該會營造出多大的火花?
即便是沒有獲得票房的成功,作為Marvel Studios的先鋒,《無敵浩克》除了帶出
復仇者中重要的角色之外,在導演風格及演員演技的呈現與情節安排也沒有
太大的包袱,反而造就了其特殊的風格。即便是缺乏影迷的關注、主要演員換角後
也再無續集的消息,但《無敵浩克》在Marvel一系列作品中仍不該被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