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死抬頭
都已經是倒數幾場就不給防雷頁了。
從電影新浪潮到現在,許多台灣電影都在嘗試外國電影在玩的
東西但又因為金錢上以及台灣製作團隊的美感不足所以常常失敗變
成較為不足的作品。
張艾嘉選擇透過海的意象以及島與城市的疏離企圖訴說回歸與
思念,這是我看過國片以來第一次能明顯的感受到意象與故事的交
流,在故事之間穿插小魚的故事,透露出每個角色欲想回根的心境
,可惜的是,關於媽媽訴說小魚故事的表演,太過文藝,反而不夠
真實,有種不誠懇感,導致觀眾在接收故事時會誤解成鬼片。
三位領銜主演的演員,僅柯宇綸的表現精采,將陳育男的形象
塑造得很好,或許是劇情的緣故,他被呈現的面向夠多。講回梁洛
施和張孝全,臺灣很喜歡這種清新脫俗的女演員,看來看去,有內
化角色深度和實力的還是桂綸鎂,梁洛施雖然本身就很有戲感,但
每每說台詞就破功,不夠真實,就是不夠真實,和媽媽的問題都一
樣,就是在演戲,反而孝全的帥拍都比較值得看。
台詞的問題就是他們常常會有過度詮釋話語的問題,使得語言
聽覺上會有舞台腔,這是很可惜的部分,或許肇因來自演員不夠理
解台詞嗎?如果以mur mur的方式來做或許會更好?我會提出這樣子
的疑問來自於,導演到底希不希望觀眾與角色們一起進入,還是就
如同第一時間感覺到的─導演疏離了觀眾和故事的距離呢?
同樣的邏輯來討論跳接和進入幻想的手法,這明明就是可以變
化節奏並且重新吸引觀眾注意力的時候,但每一次的處理就是突然
或是誰走過去之後下一鏡頭就進入了,那麼節奏就永遠不會變,觀
眾被疏離,就是在看你們打手槍了,同樣的狀況從小吃部到釣魚到
結局還是一模一樣,而且還都用同一個面向說同一件事,那就真的
很可惜了。
好像說得一文不值,我一直覺得好可惜好可惜好可惜,這個故
事及意象想詮釋的方向都相當好,缺少的就是裡面不同的滋味,若
能再多琢磨劇本,讓三位角色扣環的關係更加鮮明,讓他們「念念
」都很特別的話,這部絕對會變成絕好雷。
而為何說毫無進展,前三十分鐘我對於這個詮釋抱著很大的期
待,但新鮮感一過導演又沒給出新的東西時,他又成了一部臺灣實
驗小電影中的其中一部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