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k》是一部真正的天才之作。所有拍給音樂宅看的電影,
都免不了在配樂的挑選大作文章,《Frank》打破了這樣的公式
,卻呈現出了真正的怪咖們骨子裡最哈扣的那一面。
拿另外一部獨立樂迷為之推崇的《花神咖啡館》當作例子,這部
電影用大量的Pink Floyd, Sigur ros, The Cure來滿足各方樂迷
,然而當你宅到一種程度,就很容易看破《花神咖啡館》在音樂
命題上的平庸,我指的不是The Cure放得太少,而是音樂的工具
感太濃厚,說穿了,它們只是服務電影多線敘事的器皿,將其移
開,《花神咖啡館》的一切還是毫無疑問地成立。這樣拍給正常
人和花癡看的電影,我幾乎可以看到Soronprfbs整個樂團的不屑
神情。
當然,《Frank》打破的還不只是音樂的形式本身,還有「每個人
心中都有一個法蘭克」、「我們曾經都是法蘭克」、「永遠不要
變成法蘭克,而要追尋自己」的陳腐窠臼,在我們已經厭倦了這樣
對於存在的氾濫辯證之後,《Frank》可以說是真正治癒了每一顆
怪咖的心--「法蘭克」不再只是映照於主角的二元對立,也無
關乎什麼面具象徵,而是真正獨立且存在的血肉之軀。
“The torment didn’t make the music,”
“he was always musical. If anything, it slowed him down.”
坦白說,可能連《成名在望》(Almost Famous)都錯了,傷痕的確能
夠成就藝術,偉大的藝術背後,似乎也不負眾望地,或多或少留下
瘡疤。可是這些苦痛,會不會其實搶奪了天才的本質?這個問題非常
殘忍,將自命不凡和自命平凡兩者,都冰冷地與Frank切開了,或許
那個結局的 <I love youall> 有點悲傷,但是相互安好的喜樂,本
來就帶著必然的悲傷。
“Let Frank be Frank”才是把這部電影收進心中的人們,真正療癒
的解答。